五
清康熙后期,清军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开始在敦煌建制,前后为沙州所、沙州卫、敦煌县。同治年间经过清军与回民的战争,敦煌更加衰败。
光绪年间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居住在破败的下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伙计在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17窟),里面堆满了佛经等各种物品,数量超过5万件。藏经洞的封闭原因和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王道士将其中一些精美的经卷赠送给各级官员,但没有引起重视,官府无人过问。消息传出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接踵而至,日、俄、美等国的探险队也紧随其后,他们以极低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大批文物席卷而去。直到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中国学者罗振玉等出示所携的敦煌经卷,才引起了社会关注。罗振玉奏请清政府将藏经洞剩下的八千卷经卷购买并送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
国内外学者对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及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又引起了各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1944年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担负起了保护、研究敦煌石窟的职责。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敦煌研究院建立。敦煌学依托敦煌遗书、石窟艺术以及当地的考古发现,在历史、地理、经济、宗教、建筑、语言、书法、民俗、乐舞、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今天的敦煌已不再狼烟四起、战马嘶鸣,也没有了络绎不绝的商队。但从古至今敦煌一直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的移民城市,从最初的游牧部落发展到今天,各民族不断融合。汉武帝时数次从内地移民,到汉平帝元始年间敦煌郡人口已经超过三万八千人,汉人成为在此地生活的主要民族。前秦苻坚迁江汉百姓一万户、中原百姓七千余户到敦煌。盛唐天宝时沙州有人口三万二千多。敦煌历史上也有大量以经商为业的粟特人在此定居,西晋时即有百家之多;唐十三乡之一的从化乡,为粟特人组成;归义军时期包括曹议金家族在内,有大量的粟特人后裔。归义军后期人口近四万五千,包括了汉、粟特、吐蕃、回鹘等诸多民族。明朝时敦煌成为蒙古后裔的牧区,后为吐鲁番占据,人口急剧下降。一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从甘肃五十六州县迁移二千四百余户百姓到敦煌屯田。当时以州、县名建村安置移民,如果你在敦煌看到漳县村、靖远村、肃州镇这样的地名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