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溯源甘肃】敦煌的前世与今生

日期:2019-09-12 08:09 来源:甘肃日报 字体: 分享到:

  三

  三国时敦煌在曹魏治下,没有受到中原战乱影响。几任太守尹奉、仓慈、皇甫隆颇有贤能,治理地方井井有条,胡汉和睦,农业得以继续发展。

  东晋后的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等政权。莫高窟的开凿也发源于此动荡时代。东汉初,佛教东渐,途经敦煌,但佛教的发展稍晚于中原。西晋时月氏人竺法护在敦煌布道讲经,被称为“敦煌菩萨”,敦煌地区开始流行佛教。

  据敦煌《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此碑立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所说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僔和尚在鸣沙山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佛窟;法良禅师在旁边又开凿一窟,这是莫高窟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

  公元444年,北魏设敦煌镇作为抗击柔然的前沿军塞。孝文帝后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敦煌再次升格为河西的军政中心。孝明帝时,敦煌镇改为瓜州,领敦煌、酒泉等五郡,治所在敦煌,宗室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北魏分裂后,元荣与其子、婿前后任西魏瓜州刺史。北周时,建平公于义为瓜州刺史。公元564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属敦煌郡。

  目前存留魏时期石窟,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东阳王元荣开凿的。北周时建平公于义也在敦煌开石窟、兴佛事。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中有“乐僔、法良发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表明元荣、于义对敦煌的佛窟营建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魏书·释老志》中有一段描述:“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魏时的敦煌石窟已经从僧侣修行窟转为功德窟,壁画内容也开始融入了更多的中原元素,中原南朝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风格也在壁画和塑像中得到体现。

  隋统一南北朝之后,鸣沙县改回敦煌县。隋王室崇信佛教,立国仅三十七年,但莫高窟存隋代洞窟近百,隋代壁画非常精致,注重神韵并兼顾写实。隋军进发西域,控制了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入口伊吾与鄯善。唐廷延续了隋经营西域的规划,进占高昌,经敦煌通西域的三条道路终于打通。

  唐廷在敦煌置瓜州,后改瓜州为西沙州、沙州,州治在敦煌,下辖二县十三乡。唐廷锐意开拓西域,敦煌依然是军用物资和兵源的重要供应基地。唐时敦煌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农耕面积得以扩大。

  在贸易交流的同时,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梁刘昭语)。石窟建造也进入全盛时期,唐代壁画、塑像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形象饱满传神,青绿山水线描细腻,飞天有“吴带当风”之灵动。

  安史之乱爆发,唐西北边军被召回平叛,吐蕃乘虚而入,陇右、凉、甘、肃、瓜诸地陷落。沙州成为一座孤城,抵抗超过十年,最后在得到沙州居民不会被外迁的承诺后归降吐蕃。

  吐蕃统治期间,敦煌仍称沙州,隶属瓜州军镇。唐制被废除,强制推行吐蕃本土各项制度。吐蕃人亦崇信佛教,视敦煌为佛教圣城,敦煌寺院数量及规模得到极大发展,吐蕃统治末期的都教授(最高僧官)出自大族吴姓。

  公元842年吐蕃内乱,公元848年,大族张议潮率各族联军起兵,推翻了吐蕃统治,占据沙、瓜。张议潮的报捷使者在公元851年辗转抵达长安,唐廷遂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授张议潮节度使等职位。归义军陆续攻占了肃、甘、伊、凉等州,势力达于极盛。唐廷视归义军为地方割据的藩镇,张议潮之兄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为质,张议潭去世后张议潮接着入长安为质。

  归义军在辖区内恢复唐制,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采取联合政策。僧团在起义兵中出力甚多,佛教在敦煌继续得到发展。

  张议潮入朝之后,归义军内乱不止。先是张淮深(张议谭长子)被张淮鼎(张议潮之子)杀害,张淮鼎续任节度使。张淮鼎卒后,大族索勋自任为节度使。之后张议潮第十四女(大族李明振之妻)与李氏家族杀索勋而掌权。公元896年张淮鼎之子张承奉夺回实权。

  归义军对所联合的内外各族势力控制渐弱,与西州回鹘交恶,甘州回鹘自立,肃州龙家(焉耆王族后裔)也不再听命,凉州被嗢末族群(由原吐蕃军中多民族奴户聚集而成)控制,归义军实际控制的地区仅剩瓜沙二州。

  公元910年,张承奉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张承奉出征甘州回鹘失败,被迫认回鹘可汗为父,成为甘州回鹘的附庸。

  公元914年金山国亡,大族曹议金自立为节度使,恢复了归义军称号。曹氏笼络当地望族,恢复生产,通过联姻等办法稳定与周边民族关系。公元925年曹议金亲征甘州回鹘并取得胜利。次年,新立甘州回鹘可汗娶曹议金女为妻。曹议金之后,归义军政权历经曹氏几代执政,始终在名义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进贡并接受封号。末代节度使曹贤顺遣使入宋朝贡的最后一次记录为公元1023年,之后归义军政权为崛起的沙州回鹘所吞并。

  1068年左右,西夏彻底控制瓜沙二州。西夏与北宋、西域回鹘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敦煌再度成为边防要塞。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兴起,敦煌不可避免开始走向衰落。西夏也笃信佛教,在敦煌地区大量改建前朝石窟做供养之用。

  1227年蒙古军克沙州。元前期敦煌为交通要地,保障三大汗国与大都的联系。后元迁瓜、沙居民入肃州,敦煌再次衰败。元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营造尚有少量延续。

  1372年明军在瓜沙一带击败元军残部,在肃州西筑嘉峪关为国门,敦煌被废弃。后为安置当地的蒙古部落,明廷先后在敦煌设沙州卫、罕东左卫。151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吐鲁番占据敦煌,佛教在敦煌终归绝迹,莫高窟“佛像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敦煌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