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成功举办。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使命,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举办了开幕式、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5个方面的18项活动。本届敦煌文博会是一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盛会,是一次展示甘肃新形象、凝聚发展新动能的盛会,得到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取得了丰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敦煌文博会官网“文博声音”专栏将分期刊发参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发言,旨在回顾大会盛况、分享智慧观点、延续交流热度、凝聚各方共识。
中国与中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机遇与挑战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巡视员 钟伟云
很高兴代表论坛共同主办方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出席这次以“一带一路”:中国与中南亚合作发展为主题的敦煌论坛。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民心相通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并将“支持民间交往”列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中。这说明了习近平主席和党中央对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视。
中联部受中央委托,牵头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民心相通平行论坛,也担负一些协调与“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的工作。中联部还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就设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智库合作联盟目前在国内外已发展了200多家成员单位,做了一些民心相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面,我就民心相通工作讲两点个人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民心相通工作的特点
相较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我认为民心相通是最基础、也是涵盖范围最广的一个“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
民心相通工作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民心相通工作范围广泛,参与主体多元。其他四个领域的“相通”都有相对固定的范围,唯独民心相通的领域可以无限延伸。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民心相通至少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民间交往等多个领域。上述每一个领域又包涵众多的子领域,参与工作的主体十分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多元性质,决定了民心相通工作多元化特征。
二是民心相通工作见效慢,容易被忽视。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只要投入了资金和时间,就总会有成果出现,成果与预期总会大致一致。唯独民心相通工作,可能投入了时间与资金,但不一定会有结果,结果与预期也并不总是一致。民心相通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是“慢工细活”,需要精耕细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现在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是,我国有关部门在开展对外合作时,往往追求快速见效,追求场面,民心相通的工作往往不被重视。国内做民心相通工作的主体,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如资金短缺、人员不足、项目落实难等。
三是民心相通工作成果隐性化、不易评估。我们还未开发出一套评估民心相通工作成效的指标体系。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媒体发表了大量关于民心相通的论文、文章和新闻报道,但无论是媒体文章还是学术论文,大都停留在浅表层面,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我们也缺少对外国涉华民意发展变化的跟踪研究。在这方面,我们还主要依靠西方机构所做的民意调查。而西方机构的民意调查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分析路径等方面又带有明显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我们有必要研究制定出一套对民心相通效果可量化的评估体系。
四是民心相通工作的成果容易被逆转。我们在做民心相通工作,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做,而且他们的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工作力度往往优于我们。我们辛辛苦苦取得的工作成果,容易被逆转。特别是,我们做民心相通工作,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乏持久性和在一个地方长期精耕细作的精神。
上述这些特点,其实也是难点,是我们在做民心相通工作时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
二、中国与中南亚民心相通工作的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共建国家政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媒体、智库、企业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围绕增进民心相通这一目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与合作。通过一系列项目和活动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增进了相互了解,深化了相互友谊,也更加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相比于非洲、拉美、东南亚、大洋洲等地区,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情况更加复杂多样。这里是文明荟萃之地,民族、种族、宗教、历史、文化、语言、风俗极其多样,各国政治体制不一,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一些国家政局还很不稳定。这一地区国家的对外关系也十分复杂,域外大国如美国、俄罗斯、日本争相拉拢,施加影响。这些情况,使得我国与这一地区国家的民心相通的工作做起来更加艰难,更富有挑战性。
展望未来,为进一步做好与中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工作,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或者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用力:
第一,要推动政府、智库、企业、民间组织、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行动、融合推进。党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把准政策方向,做好规范协调。同时,民心相通的源头和归宿在民间,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民间力量。要充分调动智库、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接地气、连民心的优势,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特别是要重视企业,走出去的企业处于民心沟通的前沿,更贴近当地百姓,必须对企业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企业切实肩负起民心沟通的责任。
第二,要大小兼顾,相辅相成。大,是指国家合作的中大项目;小,是指小型民生项目。要避免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实施大型合作项目中忽视民生和民意的倾向,在实施大项目的同时,更加突出开展“小而美”的民心相通项目。建议有关方面出台政策,将大项目资金的一定比例切出来,供民间组织实施民心相通工程,资金要占多大的比例,可以进一步论证,比如说,1%—3%。做到大项目推进到哪里,民心相通工作就做到哪里。这样既有助于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又可以扩大项目的社会影响,加快当地民众的受益进程。
第三,要加强对有关国家历史、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的了解与研究,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当前,我们对中南亚地区国家的了解还相当有限,甚至存在许多偏见。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工作对象,工作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因为做错了一件小事而导致前功尽弃。为此,我国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学者们不仅要潜心研究中南亚国家各方面的情况,而且要将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从事具体的民心相通工作的人能接触到相关的研究成果。还要培育一大批能够而且善于做民心相通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样,我国与中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工作才能取得更好成效。我相信,中国与中南亚国家民心相通工作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本文根据嘉宾在敦煌论坛议题六:“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南亚合作发展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