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成功举办。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使命,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举办了开幕式、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5个方面的18项活动。本届敦煌文博会是一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盛会,是一次展示甘肃新形象、凝聚发展新动能的盛会,得到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取得了丰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敦煌文博会官网“文博声音”专栏将分期刊发参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发言,旨在回顾大会盛况、分享智慧观点、延续交流热度、凝聚各方共识。
敦煌文学的范畴、特征与启示
兰州城市学院院长 韩高年
大家好。今天我讲这个题目:《敦煌文学的范畴、特征与启示》。
在我看来,敦煌文学,是敦煌文化的土壤上孕育出来的一朵艳丽的花朵。而敦煌文学,这里讲的敦煌文学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文学表达的历史形态。我想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一个是敦煌文学的概念。敦煌文学,从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有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最早是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敦煌藏经洞大量的敦煌文学文献面世以后,当时最有名的两位学者,一个是罗振玉,一个是王国维,他们对敦煌文献当中的文学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在整理过程当中,也就产生了敦煌文学最初的概念。最初的概念不叫敦煌文学,它叫“敦煌俗文学”,加了一个“俗”字。因为那个时候,大量文献面世以后,人们最初发现的只是变文,还有通俗小说这些有限的材料。
到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先生在他的著作《敦煌俗文学参考资料》这部资料集当中,首先提出敦煌俗文学的概念,这是第一个阶段。
到后来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敦煌文书当中,尤其敦煌文学文献当中的这些文学作品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俗文学之外,也含有大量的中原地区历史上产生的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比方说《诗经》《楚辞》,就是过去以《诗经》《楚辞》为核心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学传统。这些大量的写卷在敦煌文学文献当中是非常多,比方说《诗经》的写卷,就有将近30个之多;还有就是在敦煌地区,敦煌文化最繁盛的五到十一世纪,这个将近一千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它的周边还有本土的一些作家创作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各个方面都是。另外还有一些宗教作品,就是佛教、鲜教、还有摩尼教等一些宗教文学作品。
到了60年代初,我们中国的一些研究的学者就提出敦煌文学的概念。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对敦煌文学这个概念的整体的认知,还是认为所谓敦煌文学,就是在敦煌文书当中包含的这些文学作品,只是就敦煌说敦煌。实际上在今天看,这个敦煌文学的概念,显然是过于狭窄。
那么从历史上来考察的话,敦煌地区在敦煌莫高窟建造之前就已经有了文学的书写。而且在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一直在传承发展过程的同时,在敦煌的周边地区也有本土一些作家和学者,也有很多文学方面的创作。举一个例子,这些年,我参与敦煌悬泉置的汉简整理,在敦煌汉简当中,像悬泉置,遗址当中就发现了十封写在简帛上的书信。这些书信其实是特别好的文学作品。另外,斯坦因、伯希和,尤其斯坦因,在长城烽燧沿线和河西走廊附近,发现有粟特人写给家人的12封信,当时没有寄出去。书信实际上是我们文学表达当中特别私人化、又特别注重情感交流的文学样式,那么这些东西也应该包含在敦煌文学的这个范畴里面。这是到了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后。
第三个阶段是八十年代以后,敦煌文学这个概念、这个范畴的建构进入到自觉。我们甘肃省社科院的文学研究所,在八十年代1982年的时候,召开过一个题为“敦煌文学研究”的这方面的一个学术会议。这个讨论会上,来了全国各地还有海外的一些专家。在这个会上,正式对敦煌文学这个范畴做了重新的界定,这次界定就是说所谓敦煌文学,包含在敦煌文书当中的中原历史文学经典,也包括佛教文学,包括俗文学,包括一切与此有关的一些文学作品。另外,还提到了它的上缘——本土文学,这个算是一方面从文学概念范畴的建构上来说,它是走向自觉的。另一方面我们说它在范围上完全是扩大的,把这些文学活动、当地地方的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纳入进去。再到今天来说,我们甘肃省社科院研究所的颜廷亮研究员,他在大概2014年前后出版了《敦煌文学千年史》,也是甘肃研究文学史的学者对敦煌学、对敦煌文学的一个很大的贡献。但是就是这一部文学史当中所谓敦煌文学,在我看来也还是有缺陷的。
近几年,美国学者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在第七编里面专列了敦煌文学这一节。在这一节当中,他是对敦煌文学做了重新的界定。这个界定,一方面包括前面说的敦煌文书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文学活动。他把这个历史时期,整个这个地区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对敦煌文学文献的研究也纳入到中国敦煌文学的这个范畴里面来,我觉得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在于它比较立体化地来建构这个概念。我想这方面的创新,就是说把文学思想、文学活动、文学批评、读者的接受也纳入进来,这是这个概念。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敦煌文学概念的重构,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改写或者重写中国文学史的某些部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简单地说一下,敦煌文学,就是历史形态的敦煌文学,刚才各位在演讲当中也提到,它既是敦煌文化的杰出的表达,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杰出的表达。他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文化思想当中提出的,关于中国文化五大特性的这种表达。第一个是连续性,第二个是创新性,第三个是统一性,第四个是包容性,第五个是和平性。就拿和平性来说的话,意识形态的敦煌文学当中,虽然也有战争的题材,但是他对暴力是持否定态度,是持批判的;对和平生活、对各民族和睦相处、天下大同、天下一家这方面的表达也是他的主题。另外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忠信、仁义、仁爱、天人合一这些方面的表达也是非常突出的,这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历史形态的敦煌文学,我认为它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尤其对我们今天作家或者是学者通过文学的方式去传播传达敦煌文化有三个启示,一个就是历史形态的敦煌文学,它体现了守正创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西方文化是有质的区别的。周易当中有革卦和鼎卦,我们叫革故鼎新。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具体体现在敦煌文学当中,它总是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它不是从零到一,很多时候它是一加n的这种创新,或者是一加n大于n的这样一个创新。就拿敦煌文学当中的例子来说,敦煌文学当中除了那些所谓的俗文学、民间文学之外,有好多白话诗,这些白话诗有些今天看起来也是很贴近生活的。比方说,刚才有顺教授提到敦煌当时是文教圣地,我特别赞同。因为敦煌当时既有郡学,也有县学,也有乡学,最重要的还有庙学,寺庙是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好多敦煌白话诗当中有大量的学郎诗,就是那些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儿,在庙里面学习,抄经书抄累了,就在经书背面写了一首骂老师的诗,说任务和作业布置太多,发牢骚的。另外比方说敦煌的佛教的讲唱文学。梅维恒说,敦煌的讲唱文学是发源于西方。但实际上据我研究,其实中国在汉代有一种文学上叫辞赋,辞赋就是讲唱就是说唱,有的辞赋像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陵赋》,就是三个人说一场群口相声,说的过程当中有说也有唱,那么这些东西其实也体现出刚才讲的守正创新。
另外第二个就是中国的文学,敦煌文学,他总是不完全注重于纯文学的表达,它很多时候是出于实用的考虑,政治、礼仪、风俗,敦煌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场景下、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这两天我们也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今天纸质的文学刊物的订阅量下降,人们对严肃的文学作品越来越渐行渐远。就是因为一方面,是今天媒体创新这个时代的新技术,这个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发生变化。那抛开这些来说的话,从作品本身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来说,敦煌文学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就是他们很多都是讲实用的。
第三个就是他的贴近生活。刚才讲敦煌文学的好多作品都是在比方说老百姓的婚丧嫁娶,还有我们敦煌郡,他的行政,他的政治、宗教等等这些活动当中,产生这样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就是他在传播方式,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敦煌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广告诗,广告诗就是给一个商品、一个食品做一个广告,他也能写首诗或者流传的方式,传播的方式。那个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理解,我觉得比我们今天大学的课堂中讲文学史、讲文学的社会功能要活泼的多、鲜活的多。
我想这些敦煌文学的历史形态给我们今天的启示,就是从这三个方面,虽然说的不是特别的全面,但是对我们今后用文学的方式去向世界传播敦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都是有启发。我就简单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嘉宾在敦煌论坛议题三:敦煌文化的文学表达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