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层2号厅开展。
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 图/黄非
展览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等角度出发,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展品共计253件(组),其中文物248件、仿制品5组。
敦煌马圈湾遗址出土的汉代西域都护简 图/黄非
简牍是中国古人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至迟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简牍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尤以简和牍的使用最为广泛。简牍所承载的文字图画,真实可靠地反映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汉代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 供图/辽宁省博物馆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使得这些简牍得以保存下来。”甘肃简牍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这些简牍真实地反映了两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邮驿等领域情况,可以说构成了一部鲜活的丝绸之路百科全书,同时也为后人探究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如何经略西域提供了宝贵线索,起到了正史、纠史的作用。”
此次展览是“简述中国”系列展览在国内巡展的首次亮相。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文/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