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行业交流 >

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组走进平凉 采访拍摄非遗项目灵台木偶戏

日期:2024-06-21 16:06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分享到:

6月18日,中央电视台《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组一行走进平凉市灵台县唐槐景区乡村大舞台,对省级非遗项目灵台木偶戏进行了采访拍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纪实专题节目《乡村振兴中国行》以“行走壮美中国,聚焦广袤乡村,探问农家故事,赋能乡村振兴”为宗旨,从一个个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切入,讲述新时代乡村奋斗者的拼搏与梦想,记录他们的奋斗与理想,感受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以一县一市的“三农”发展新局面为背景,从田间地头到农民心头,反映产业发展、精神风貌以及乡村治理的点点滴滴,最终展现出一幅幅壮美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此次栏目组来到平凉乡村,采访拍摄灵台木偶戏,彰显了平凉市乡村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灵台木偶戏,俗称“肘胡戏”或“泥头戏”,属于傀儡戏的一个分支。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出现了一种俗称“肉傀儡”的戏,即由成年人扛着扮成“假人”的男童、女童在街巷间游行演出,大人小孩自娱自乐,场面热闹非凡。在清末,“肉傀儡”已发展成真正的木偶人。旧时,木偶戏的“身子”均为木头雕刻,一个木偶,一般由木头雕刻的头、挑杆、服装三大件组成。民间艺人选取上好木料,精雕细刻成戏剧中的人物头像,再着色画成脸谱装上头发,下面安装挑杆用来指挥双臂,演出时再根据不同的角色换穿不同的服饰,形成了不同的形象。所以,可以说木偶是木偶戏的基础,它不仅是木偶戏演出的必备硬件,同时又是一件件民间艺人创作的精美工艺品。木偶人由泥头发展成木雕头,后来演变为用锦纸盔成后彩绘成生、旦、净、丑等各类角色,表演起来轻便灵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其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2011年9月,灵台木偶戏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平凉市文旅局将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从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中寻觅、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那些留存在平凉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实现“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做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