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敦煌文博会 > 历届回顾 > 第六届敦煌文博会 > 文博声音 >

【文博声音】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郑炳林:敦煌——西汉华戎交融一都会

日期:2024-02-01 02:02 来源:甘肃省文化博览局 字体:

编者按:2023年9月,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隆重举行。大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聚焦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举办了开幕式、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30项主体活动,以及多场次的双边会见活动,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展示甘肃新形象、凝聚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文化和经济成果。敦煌文博会官网“文博声音”专栏将分期刊发参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发言,旨在回顾大会盛况、分享智慧观点、延续交流热度、凝聚各方共识。

图片1.png

 

敦煌:西汉华戎交融一都会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 郑炳林 

敦煌自西汉以来就是中外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地方,西汉置敦煌郡就是为了通西域,因此敦煌“郡通西域孔道”,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交往的必经之地,西汉的阳关就是西汉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西出阳关前往楼兰的交通道路就是阳关道,西域诸国地方政权派遣的客使、行商、名贵等在西汉使者的导引下都是经由阳关道入阳关进入敦煌的,这些使团有来自西域南道鄯善、且末、精绝、扜弥、皮山、于阗、莎车、疏勒和北道的焉耆、山国、渠犁、尉犁、轮台、龟兹、姑墨、温宿,以及车师六国和乌孙、大宛等西域都护管辖诸国,隶属于西域都护管辖的西域地方政权,还有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归附西汉之后,原属于西匈奴蒲类等政权,还有罽宾、康居、大月氏、乌弋山离、骊轩等国家派遣的商团客使。小者数人,多者数十人数百人乃至于千余人。他们驱赶着奉献给西汉的牲畜携带着行资物品,经由阳关前往长安进行交易。西汉派遣到西域的使者和下嫁乌孙的公主、西汉在西域的驻守的长官及其部队及其携带的物资都是经由敦煌阳关西行的。阳关是西汉与西域间通使通商的需要而设置的关隘,它是西汉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一扇大门,阳关的命名和阳关玉门关的布局和功能都是仿照中原地区而来的。西汉晚期敦煌交通由阳关道变成南北两道,隋代出敦煌有三道,北道至伊吾,中道到高昌,南道到鄯善,总凑敦煌,敦煌为咽喉之地。这种情况一直到归义军时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西域地区的牲畜、物种和特产等都是经由敦煌进入中原地区的,而中国地区的物种西传也是经由敦煌西行的。

敦煌是汉唐华戎交汇的都会所在。西汉对外贸易的国际都会,这种都会的形成是在西汉政府扶持和培育下发展起来的。《续汉书·郡国志》梁刘昭注引《耆旧记》称敦煌是华戎交汇都会所在,汉武帝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汉书·地理志》称:“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域,鬲断南羌、匈奴。”西汉的使节已经西面已经到达安息、奄蔡、黎轩、條枝、身毒等地,派遣到西域的使节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每年多者十余批,少者五六批,置敦煌郡之后更加频繁,特别是汉昭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后,西汉与西域关系正常化,来往更为密切,西域地区出产畜牧产品名马、骆驼、牛、驴、骡等以及特产都是经由阳关源源不断进入西汉内地。西汉经敦煌与西域间的商业贸易的频繁程度,敦煌悬泉汉简记载最为丰富,如甘露二年七月敦煌九个驿站的马匹累死368匹,超过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的定额8匹。足见西汉与西域间往来频繁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很多情况下由于驿站运力不够不得不向地方县乡租借车马牛帮助运输。敦煌是西域客使进入敦煌的第一站,按照当时交易方式,当西域客使进入阳关之后,西域客使与他们携带的物品基本上分开运送,敦煌和酒泉是西域引进畜牧物种的评估价格的地方,敦煌是西汉与西域间贸易的所在,进入敦煌之后,西域诸国客使的商品以柱的方式由驿站负责运送,西域引进的名马也由驿站派遣人力运送,所以敦煌在当时已经是西汉政府对外贸易市场所在。在敦煌有很多来自西域胡人生活在敦煌的很多县乡村落中,他们中很多应当是质子和商客。到唐代原来生活在中亚的胡人经过罗布泊的石城镇进入敦煌,唐朝以粟特人居住村落为中心建了从化乡,设置祆教神庙,形成城东祆教为中心贸易市场,虽然敦煌地方没有什么特产,但是敦煌市场上的商品和物种有来自印度的香料、波斯的珊瑚、东罗马的银盘子、龟兹的胡粉、阿富汗地方的金青石、吐蕃地方的石青、蒙古高原的畜牧产品、于阗的玉石、朝鲜的高丽锦、中亚的胡锦、大食的西瓜、伊吾出产的回鹘瓜和中原地区出产的丝织品等,一直到宋初归义军末期,敦煌基本上还保持着国际都会市场地位。

敦煌是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西汉设置敦煌郡之后,将中原地区大量百姓有移民实边、流民实边、罪犯徙边和屯田敦煌等各种形式移民到敦煌,他们主要来自关中、晋南、河南、山东、河北、四川等地,这些来自中原不同地区的移民到敦煌之后,将中原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带到敦煌,首先在敦煌地区融汇,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并别具风格的中原文化,他是敦煌文化的基础,敦煌地区的村落是中原移民建立的,因此很多村落名称都是从中原地区移植而来的,包括敦煌的玉门关阳关名称和设置等。敦煌郡建立后很多西域地区的客使胡商质子归义者徙居敦煌,逐渐成为敦煌的著籍百姓,如大宛、乌孙、疏勒、龟兹、莎车人,他们将西域文化带到敦煌,并逐渐融合到敦煌文化中。敦煌原来就是粟特人生活的地方,匈奴进入之后粟特人退出河西敦煌,西汉取得河西敦煌之后,粟特人逐渐回迁敦煌河西,特别是魏晋时期河西成为诸葛亮联合抗击曹魏的主要对象。唐中宗睿宗时期居住在石城的粟特人康氏家族进入敦煌,将流行于中亚地区的祆教带入敦煌,也将摩尼教和景教也带入敦煌地区,西汉金山国祆教成为政府信奉祭祀的宗教,祆教徒很多成为佛教的高僧大德,在汉文化上造诣也很高。佛教自两汉之际首先传入敦煌,在敦煌地区出现了小浮屠里,应当是中国最早的寺院,十六国时期佛教在敦煌莫高窟开窟造像,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无论从造像绘画还是寺院戒律文书,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入佛教艺术中,形成悲剧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无论是石窟艺术还是敦煌文献都是多种文化融合之后敦煌文化的代表,以汉文化为基础融合其他文化而形成的。

敦煌是经营西域的基地所在。西汉设置敦煌郡的目的就是为了经营西域,这可以从敦煌名称的起源看出,西汉进入敦煌之前,敦煌的名称是《山海经》北山经称的敦薨,所谓敦薨之山出敦薨之水,敦薨之水北流折而西流进入罗布泊。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到信息大月氏居住在焞煌祁连间,焞煌指敦煌。元狩二年西汉在敦煌屯田,首次使用敦煌这个名称。敦煌含义根据《汉书·地理志》引用汉应劭《风俗通义》的说法“敦,大也;煌,盛,也。”唐《通典》州郡典沿用这一说法,最为明确的是《元和郡县图志》的解释“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的得名,就是为了经营西域这一广大的地区为目的。汉武帝元鼎二年置酒泉郡就为通西北国,元鼎六年置敦煌郡代替酒泉郡而经营西域为主要职责。因此逐渐为敦煌附以大而盛的含义,盛主要指敦煌功能是广开西域。因此我们从事敦煌学研究不能就敦煌而论敦煌,而是将敦煌放在汉唐经营西域的大背景之下来理解敦煌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研究敦煌学必须了解敦煌的由来,汉唐设置敦煌这一行政单位的目的所在。西汉置敦煌郡之后,敦煌郡的管辖范围向西拓展很多,当时在鄯善屯田的伊循都尉,隶属于敦煌郡管辖,称之为敦煌伊循都尉或者敦煌伊循都尉大仓,就是说鄯善伊循以东的交通道路安全和饮食供应、运输工具提供都由敦煌郡负责。所谓南北二道指从鄯善伊循之后经南道八国西行、或者西北经渠犁、焉耆、龟兹西行。唐代沙州寿昌县管辖有石城镇和且末镇,将隋代在西域的两个郡归属敦煌下属一个县的辖区,这种行政区划的设置,就是为了保障敦煌在经营西域中主动权。

〔本文根据嘉宾在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2023)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