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敦煌文博会 > 历届回顾 > 第六届敦煌文博会 > 文博声音 >

【文博声音】英国著名敦煌学家、亚洲艺术史教授韦陀:《观象敦煌》——让我们得以欣赏人物的雕刻技巧和保存完好的色彩

日期:2023-12-12 08:12 来源:甘肃省文化博览局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2023年9月,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隆重举行。大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聚焦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举办了开幕式、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30项主体活动,以及多场次的双边会见活动,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展示甘肃新形象、凝聚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文化和经济成果。敦煌文博会官网“文博声音”专栏将分期刊发参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发言,旨在回顾大会盛况、分享智慧观点、延续交流热度、凝聚各方共识。

图片1.png

 《观象敦煌》让我们得以欣赏人物的雕刻技巧和保存完好的色彩

英国著名敦煌学家、亚洲艺术史教授 韦陀

《观象敦煌》共十册,收总约2500张照片,拍摄于1942或1943年,由罗寄梅夫妇拍摄。罗寄梅夫妇,是一对年轻的摄影记者,他们以最独特的方式度过了蜜月,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计划拍下敦煌莫高窟的全貌。

罗氏夫妇从兰州乘公共汽车和卡车出发,一天后到达了榆林窟,这意味着他们经过了锁阳城遗址,城墙保存得非常完好。这里,罗氏夫妇遇到了著名画家张大千。在一片榆树荫下,张大千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驴,他于1941年到达此地,并在第19窟里留下了字迹,十分惬意的坐在洞穴外边儿,这时候他的藏族助手们正准备临摹壁画的画布,照片中,张大千带领着助手们,根据需要提供墨水或颜料,列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罗氏夫妇用相机拍了很多照片,但他们也知道不可能拍下石窟全貌,就拍下石窟的各个细节部分,这样可以把照片拼在一起。书中展示了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也勾勒了石窟顶部的完整视图以及如何使用大像幅相机,他们拍下了顶部壁画的一部分,每张照片即使放大看也十分精美。这是第25窟西面墙上的佛像是后来雕刻的,所以看不到这后边的画了。罗寄梅通过增高镜头和大像幅相机方式拍摄了中央佛像,从而构建了整个西墙图像,这些图像珍贵之处在于佛像左侧的四个菩萨在罗氏夫妇来访几年后就消失了。这次和张大千的相遇中还有一件事值得讲一讲。为了让自然光线射入石窟深处,露西·罗用化妆盒镜子和一张白布把光从外面直接照进石窟里,如25号洞窟,让张大千备受震撼,因为原来他仅依靠蜡烛照明。

一个月后,罗氏夫妇乘坐牛车动身去敦煌,照片上露西也骑着一头白驴,能看出来,他们俩都非常高兴。敦煌同样也有着成千上万幅各式各样的壁画。我们将选择其中一些照片作为例子,这些照片体现了罗氏夫妇利用照片如何体现石窟的巨大艺术价值的,还有建筑,雕塑和壁画。照片中,王道士开凿的墙洞省去了上到高一些的洞穴时将梯子搬来搬去的繁琐,从这些墙洞中可以得知相邻石窟间墙壁厚度和砾石岩石的纹理,这些墙洞现今已被填平,表面涂满了灰泥。悬崖南边的盛唐时期第194号石窟,建在196号石窟下方稍矮的位置,其位置高悬,游客通常不会经过这里。如此高度即使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也是难以企及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当年从悬崖顶上架了一张梯子下来但不幸坠落,最终从悬崖顶挂了一根绳子下来才得以获救,图中悬崖北边石窟还保留原貌,但罗氏夫妇即使在这种非常危险情况下也拍摄了大量照片,如这是一个粘土石碑,曾经似乎刻有铭文,但现今已佚,上面痕迹是许多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游客所留。可能一般人并不会太注意159号石窟洞口照片,但罗氏夫妇觉得这些人像太美了,将它们拍了下来,中唐时期194号石窟内部,这些壁画曾经肯定覆盖了这个壁龛整个后壁,罗氏夫妇到达此地时,壁画都已脱落不清。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灰泥图像仍完好无损,甚至佛像至今也没有翻新过。整个西壁深龛里面有二佛像,两个弟子,两个菩萨和两个天王,看起来佛像背后的整个壁画墙此时已消失了,露出崖壁砾石,尽管如此,还保存有7幅灰泥画,而且,佛陀均站在莲花座上,天王衣服仍牢牢贴在后面墙上,说明这些雕像未曾被改动过。事实上,这些雕像被极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雕像之后上了色,后面墙体也重新粉刷过了。但这些早期彩色出版物并没有说明后面墙体情况。从这可以看出,菩萨和弟子像位置和尺寸都已改变,整面墙都重新粉刷过了。该错误在商务印书馆在香港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塑像卷》第八卷中已纠正。

本书图片让我们得以欣赏人物的雕刻技巧和惊人完好得保存的色彩。毫无疑问,石窟深度注定了想要一探究竟非常困难,在木制展厅腐烂之后,我们看菩萨和天王中间的墙壁。可以得知这幅画是红色的,看起来像是一幅草图 ,新版本照片中,壁龛外面多了两个力士,罗氏夫妇没有拍到,在香港拍摄的北边守护神的照片中,在北墙左边,我们能看见一个椭圆形轮廓和雕像的损坏程度,香港这一版本主题只集中在雕塑上,忽略了石窟里的壁画。

在罗氏照片中可看到整面北墙,在左边边缘场景中,用阿阇世和频婆娑罗的故事来诠释观经,右边是韦提希女王的16次冥想,南墙壁画遭受了巨大破坏,但还是可以看出这是维摩诘和文殊在辩论,维摩诘在左边。在右边,你可以看到南边守卫站在基座一角。罗氏夫妇用一个更小的相机,拍下毗耶离城门。画上的人正在为集会做准备。然后,又拍了两张照片来更详细地记录这次集会,尤其是右边这一群统治者。最后,东壁的画记录了地藏和观音。如果没有罗氏夫妇的珍贵资料,我们无法了解194号石窟,很多其他的石窟都是如此,《观象敦煌》让这些石窟第一次为人所知。关于维摩诘与文殊之争的早期描述可以在唐初莫高窟石窟中找到。但我们在平凡社和文物社以及香港版的第七卷中都找不到。其中一张图是维摩经变,他的画像被画在高而靠近主龛前面,类似莫高窟第103窟中画像一样。房间墙壁上似乎贴着一张纸,虽然上面字看不清,但据说他病了,他裹得严严实实,抵御寒冷,却热情地向前倾着身子。在壁龛北墙最前面,他唯一的观众可能只有我们,但罗氏为我们拍到了他的一位皇室听众,她在聆听冥想。随着时间推移,维摩诘的辩论和他创造的奇迹将被描绘在北部或南部的墙壁上,或东部或入口墙壁上,就像159号石窟那样,如今人们更加关注这一类特征,如吐蕃赞普和他的随从在这个洞东墙的南部部分的前景画。但是罗氏夫妇也发现了一些隐藏细节,就在左下方这里。但有些细节还是缺失了。在《维摩诘经》中,我们了解到如果维摩诘拜访赌博者,只是为了给在场的人带来启迪,以防有人误解。罗氏夫妇在85号石窟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现在是102号石窟了,她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们尊敬这对夫妇为敦煌石窟付出的毕生努力以及他们的出色工作,也就是该系列影集中的所有照片。

(本文根据嘉宾在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