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敦煌文博会 > 历届回顾 > 第六届敦煌文博会 > 文博声音 >

【文博声音】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发挥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优势 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日期:2023-11-20 09:11 来源:甘肃省文化博览局 字体:

编者按:2023年9月,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隆重举行。大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聚焦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举办了开幕式、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30项主体活动,以及多场次的双边会见活动,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展示甘肃新形象、凝聚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文化和经济成果。敦煌文博会官网“文博声音”专栏将分期刊发参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发言,旨在回顾大会盛况、分享智慧观点、延续交流热度、凝聚各方共识。

图片1.png

发挥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优势 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同时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故宫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和186万余件文物珍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作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坚定文化自信,研究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并正确阐释其价值,传播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故宫博物院的时代责任。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深入阐释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及院藏文物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高效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一、认识和挖掘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努力做好保护研究工作

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总结性的杰作,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美学、哲学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故宫院藏文物186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的90%,在类别上几乎包含了中国古代文物的所有门类,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库。

故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故宫及其文物,确保建筑和文物安全是故宫博物院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经过几代故宫人的接续努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文物的保护工作已从抢救性保护为主进入到以预防性保护为主、辅之必要的抢救性保护的新阶段。在加强故宫古建和文物保护的同时,我们深入挖掘故宫及其文物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深入研究挖掘阐释故宫古建及院藏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牵头实施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积极参与“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立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学术交流平台。2021年面向社会学者实施开放课题计划,立项44项。打造院内外多学科复合型工作团队和研究平台,逐步完善符合故宫文物资源禀赋的学术科研体系。

二、加速推进中华文明研究成果传承转化,着力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宫博物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地挖掘文物藏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揭示其承载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为大众熟知、深受观众喜爱的展览。“丹宸永固”“敦行故远”“何以中国”“照见天地心”“祥开万象”,与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等,持续以高品质内容服务大众。为突破传统实体展览局限,策划了“‘纹’以载道”“画游千里江山”等一批优秀的数字展览,让观众“触摸”文物,走近历史。

在数字技术今非昔比的当下,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广泛高效讲述藏品故事的有力支撑。截至目前,“数字文物库”已公开发布超过10万件文物的影像,并建立“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平台。2023年7月,故宫博物院多语种网站正式上线,满足不同语种观众的使用需求。故宫博物院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故宫数字资源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开放共享。

故宫博物院持续推出多种文化项目,通过教育课程、跨界合作、影视剧目、图书出版等多种方式,提升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效能,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将文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开发了“我要去故宫””“藏品有话说”“抖来云逛馆”等一系列线上音视频产品,将更多文化成果与广大公众共享。实施“博物馆+”战略,积极与传媒、演艺、科技等机构开展跨界合作,推出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诗画中国》、纪录片《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儿童剧《甪端》、动画短片《紫禁城建筑的秘密》等,充分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三、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加速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实现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一愿景,故宫博物院通过举办国内外交流展览、国际论坛等方式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物展览一直是故宫博物院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中的重点项目,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方式之一。近十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配合国家大局及重要外交活动,先后组织赴外及港澳台地区文物展览52次,参与境外展览21次,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博物馆海外影响力榜单榜首。展地选择上,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去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助力香港及大湾区文化建设,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在“走出去”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精品展览。十年来,我院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合作,实现了跨地区、跨国家、跨文明的双向交流对话。今年3月,故宫博物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联合举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向国内观众展示了犍陀罗文化艺术的魅力,在文化共鸣中增进中巴两国的友好情谊,让中国民众更加了解犍陀罗文化的深厚与重要性,彰显了文明的交融互鉴。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海外考古、国际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也不断拓展加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项目,赴阿联酋、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联合开展实地考古、文物修复等工作,开展中外文化遗产交流研究,努力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连续举办“太和论坛”“驻华使节故宫文化沙龙”“使节进故宫”等活动;与15家国际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稳步开展“利荣森访问学人交流计划”,启动“太和学者计划”,通过国内外人才的双向互动构建平等对话、相互启迪的学术交流机制;落户于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培训中心积极为国际领域培养博物馆人才和文物保护人才贡献力量。

这些交流互动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也力促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以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应对挑战。在这样的重要节点,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深入阐释故宫各类文物蕴含的多元价值,加强国际合作和成果共享,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好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根据嘉宾在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2023)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