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行业交流 >

【“专家谈乡村旅游”之五】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9-06-13 09:06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分享到: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甘肃省乡村地域广阔,文化底蕴深厚,许多村庄民风淳朴,原始纹理保留完整,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启动以来,268个村庄被纳入创建名单,借政策和市场的叠加优势,各示范村以打造“土气”“老气”“生气”“朝气”乡村四气为核心,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探索出大量有益经验。然而在乡村旅游建设热的背后,许多示范村尚存在定位不准、业态单一、产业升级缓慢、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需要深度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

花村 顾家善.jpg

  一是要把握乡村旅游产业的基本规律。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独特卖点的旅游活动。我们在评估中发现,旅游产业发展较好、旅游收入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示范村基本都是景区依托型、城郊依托型,市场规模、客源地距离、交通便捷性还是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肌理完好、民俗独特、风景优美的村庄都适合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在谋划乡村旅游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避免乡村旅游成为无源之水。市场条件不够完备的村庄,一定要把握好建设规模、建设节奏、建设顺次。

  二是要以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整体开发。从“吃农家饭”的1.0版本,到融入生活美学与生活方式的4.0版本,乡村旅游的业态不断丰富,创意不断延展。城市游客对诗意栖居般的田园生活的向往逐步照进现实。我省乡村旅游多数停留在1.0版本,餐饮业一枝独秀,休闲度假业态规模小、产值低。民宿产品仍是空白,各种休闲活动产品与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传统技艺结合不充分,低端重复性产品较多,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市场条件较好的示范村要率先垂范,以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完善产业集群布局,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休闲形态的乡村品质生活。

条山休闲农庄 AAA级旅游景区.jpg

  三是要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目前我省一些市域、县域缺乏乡村旅游规划,示范村进行创建时没有遵循和指引。区域内各示范村项目、产品低水平复制模仿,形成恶性竞争。要在分析当地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细分,创新设计,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色的乡村旅游定位和策划,避免低层次雷同建设和重复开发,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体系。要结合“美丽乡村”“土地利用”“村镇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各类各级规划,编制不同等级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旅游科学发展。针对乡村旅游缺少设计的问题,要采取奖励和补助的办法,为村落、项目改造提升提供方案。

  四是要提高组织化水平。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滞后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个体化、分散化的农户在融资、获取信息、创意提升、整体推进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从全国范围来看,袁家村、郝堂村等村的经验都是先解决组织问题再解决产业布局、营销等问题。对非资本下乡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而言,没有组织化水平的提升就谈不上扩大乡村旅游规模、实现产业升级、避免无序竞争、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服务质量。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作为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策略,制定出台政策大力引导,鼓励支持农户成立组织化程度高、内部管理规范、运行机制灵活的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梯田如画 张西青_副本.jpg

  五是要分类明确示范村建设目标。目前我省乡村旅游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地、各村发展水平不均衡。各示范村形态不同、产品不同、侧重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因而探索出的经验和示范性创建的任务也应有所不同。对下一阶段的创建工作而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示范村的创建目标,不求面面俱到,允许示范村在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运营、管理服务等四大领域中的某一点展开创建,形成符合我省省情,可共享、可复制的创建经验。

  (作者:许波 甘肃旅游智库科研秘书、兰州文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