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行业交流 >

“校地共建兴文化 扶志扶智助脱贫” ——国家级非遗项目定西剪纸传承人(群)培训班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

日期:2019-05-30 16:05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分享到:

640.webp_副本.jpg

  5月28日上午,由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以“校地共建兴文化、扶智扶志助脱贫”为主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西剪纸传承人(群)培训活动,在西北师范大学开班。

640.webp (1)_副本.jpg

  近年来,在定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市非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定西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定西市有1项(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岷县巴当舞、通渭小曲戏、定西剪纸、通渭皮影戏、岷县青苗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8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有国家级代表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传承人50人、市级代表传承人289人。定西剪纸、岷县洮砚制作技艺2项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8年定西市通过进一步总结提升提出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和“全面性挖掘、生产性保护、融入性传承、合理性利用”“三见四性”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新理念、新思路,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健康发展,并将以往工作层面的一般性做法升华为指导性、前瞻性更强的工作理念和思路,这一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被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作为典型案例纳入了全国非遗培训工作的教材,引起了业界的巨大反响。

640.webp (3)_副本.jpg

QQ截图20190529113708.jpg

  定西剪纸历史久远,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是先民们创造的艺术瑰宝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生长在定西这片土地上的巧匠们,在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精华后,与现代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剪刀丈量着黄土地的旮旮旯旯,耕耘着厚重的黄土地层,探究着黄土文化的渊源,展示着黄土精神的博大。他们以不同的天资秉赋、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审美追求,在这丰厚的民间艺术土壤中,刻画着民俗的多彩——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生儿育女、描龙绣凤等传统民间活动异常丰富,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色彩缤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精美剪纸作品,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民众最朴实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定西剪纸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丰硕:2008年6月,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分别命名定西市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华剪纸艺术传承基地”“中华剪纸艺术创作基地”。2014年11月,定西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揭开了定西剪纸新的一页。

640.webp (5)_副本.jpg

640.webp (6)_副本.jpg

640.webp (7)_副本.jpg

  开展“校地共建兴文化,扶智扶志助脱贫”剪纸传承人(群)培训暨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校市共同联手推动定西优秀传统文化以宣传弘扬式、走出去式、融入校园生活式、研讨挖掘式传承保护,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也是打造文化精准扶志扶智,拓宽就业门路,助力精准扶贫的积极创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