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敦煌文博会 > 历届回顾 >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 > 新闻报道 >

探寻荒漠化治理的“中国经验”

日期:2018-09-25 08:09 字体:

  原标题:探寻荒漠化治理的“中国经验”

  ——访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

QQ截图20180925090025.jpg

资料图

  “平沙万里绝人烟。”千百年来,茫茫如雪的大漠沙海少有人烟,令人望而生畏。但对于倾注主要精力研究荒漠化问题的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而言,却是挥洒智慧、无私付出的人生舞台。

  30多年来,王涛致力于中国北方沙漠环境与荒漠化过程研究,不断攻克中国北方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难题,足迹遍布全国各大沙漠、沙地和沙漠化区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积累“中国经验”,做出了积极贡献。

  9月20日,参加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创新发展论坛”的王涛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畅谈了对我国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办法、取得的成就、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认识。

  “风蚀、水蚀和生物多样性退化背景下的人为活动,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王涛说,“现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千年前的古老长城已被黄沙淹没,植被破坏非常严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常年遭受风沙侵袭,受影响人口大约有3亿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荒漠化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的开垦、放牧和樵采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加剧了荒漠化,使一些林地、草地、耕地退化为荒芜的沙土地。

  “要治理荒漠化,首先需要调控这些土地利用的行为,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减轻土地利用程度,对半干旱地区采取放牧限制、退耕还林等措施。”王涛介绍,从1994年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UNCCD)后,我国于2002年出台了防沙治沙法。国家每年要投入巨资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大型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项目,有效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进程。在2000年之前,北部地区荒漠化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国北方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开始下降,每年减少1000多平方公里,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惊人成果。

  近6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铁路、公路沿线防护林带,在沙漠铁路和沙漠公路的修筑防护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其中凝聚着几代科技工作者,包括王涛和他带领的团队的心血和汗水。

  “你看这是腾格里沙漠地区的铁路防护体系,这个地方年降雨量只有180毫米,按自然情况,这里不可能生长出如此好的绿色林带。但是通过60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起了沿铁路线的一道防风固沙带。”王涛指着图片上沙漠地区铁路沿线两侧绿缎一般的防护林带自豪地说,“我们有很多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常年奋战在西部,为一无所有的沙漠增添了绿色。”

  “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科技支撑和法律保障下,中国治沙科技工作者已树立起了精准治沙和精准施策的理念,成果丰硕。”在绿洲与黄沙的较量中,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探寻挽缚“黄龙”的良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针对我省河西走廊地区突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王涛带领团队在民勤建立荒漠化定位研究观测站进行研究,完成了我国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在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祁连山生态保护等方面为国家提供了多份重大咨询报告。

  他组织领导的“敦煌莫高窟风沙防护工程”项目工作,使危害莫高窟的风沙活动减少了80%,有效消除了风沙活动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危害。

  “要想让沙漠变绿必须先稳住沙丘。”王涛指着另一张图片介绍:“这是沙漠地区人们的创举,他们用草方格固定沙丘,再种植红柳、梭梭、柠条等沙生植物。这些年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和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有序推进,沙漠地区的人们不断用麦草、稻草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草方格沙障,这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草方格也被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

  从曾经的“风沙逼近北京城”,到现如今绿色屏障不断加固,在中国西北版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防沙治沙工程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历史性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遏制了肆虐的“沙魔”,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成功典范。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今后5年中国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我们正在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不懈努力。”王涛说:“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荒漠化展望》报告,目前全球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地球40%以上的土地为旱地,世界人口的1/3居住在干旱地区。荒漠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环境和社会难题。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效,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有形的生态建设成果,更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