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从2025甘肃研学旅行大会看研学品牌建设

日期:2025-10-28 17:10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分享到:

2025年甘肃研学旅行大会在张掖圆满收官,这场汇聚全国25省近300名业界代表的盛会,既是“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的高光亮相,更成为破解研学宣传推介“资源零散、传播浅表、信誉薄弱”三大核心难题的实践范本。作为文旅推广职能部门,我们深刻认识到:研学宣传推介绝非简单的资源罗列,而是要以“文化解码”为核心纽带,将甘肃的研学旅行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信赖的产品,推动研学从区域特色IP,向全国标杆、国际名片跨越。

破题“资源孤岛”:以“主题化叙事”重构宣传内核

甘肃研学资源的独特性,在于其串联起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脉络,从大地湾的文明曙光到敦煌的艺术巅峰,从祁连的冰川草原到河西的戈壁绿洲。但长期以来,分散的遗址、地貌与文化节点,让宣传推介陷入“碎片化”困境,难以在受众心中形成深刻记忆点。2025研学大会给出的破题之道,是跳出“景点叠加”的传统思维,用“主题化叙事”为资源注入逻辑与灵魂,让宣传内容从“冰冷的景点列表”转变为“鲜活的文化故事”。

大会重点推介的“文明溯源”“自然探秘”“科技体验”“农耕寻根”“红色教育”五大特色研学体系,绝非简单的资源组合,从文明曙光追溯华夏起源,到地质奇观解码自然奥秘,从航天实践触摸科技前沿,到红色足迹传承初心使命。让研学宣传跳出单向的信息灌输模式,在故事化体验中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共鸣,最终获得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感知,实现从“知道”到“认同”的情感升华。

张掖“行知彩虹张掖”品牌的实践更具示范意义。当地以30条精品路线、53个标准化基地、46门专属课程构建“三位一体”体系,将丹霞地貌、裕固族文化等资源打包成“主题产品包”,研学者不再是“走马观花看丹霞”,而是通过地质锤、放大镜“解码丹霞演化史”;不再是“被动聆听裕固族民歌”,而是通过服饰刺绣、传统节庆体验“探究裕固族与丝路的交融史”。这种聚焦“研有所获、游有所悟”的宣传逻辑,让“提到研学,必想甘肃”的认知联想逐渐固化,为全省研学品牌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突破“传播浅层化”:以“沉浸式交互”拓宽宣传边界

传统研学宣传多依赖“图文推送+线路介绍”,难以让受众直观感知研学价值,往往陷入“看过即忘”的困境。2025研学大会的创新突破,在于将“传播”深度融入“体验”,以“沉浸式交互”打破宣传与消费的壁垒,让推介过程本身成为“研学体验的预演”,真正让受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大会首次推出的“演艺+研学”模式,是“沉浸式传播”的经典实践。第一篇章“在张掖读懂祁连”,通过裕固族绣娘现场讲解非遗服饰的纹样寓意、歌手领唱《敕勒歌》并引导观众齐诵,搭配民族舞蹈演绎草原生活场景,穿插师生对甘肃“1600多公里地理跨度、丝路黄金枢纽地位、多民族共生格局”的知识互动,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同步掌握研学知识点;第二篇章“在莫高窟读懂敦煌”,以跨时空对话形式,让现代学生与唐代画工史小玉交流壁画创作的颜料配方与技法细节,结合真人佛龛、飞天威亚表演的实景呈现,带领观众“走进”敦煌艺术的诞生现场;第三篇章“在悬泉置读懂丝路”,通过置啬夫统筹接待于阗千人使团的剧情,还原汉代邮驿的粮草调配、人员分工与应急方案,搭配大屏古画式场景动态演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丝路“车马络绎、商旅云集”的繁盛盛况;第四篇章“在嘉峪关读懂长城”,以明代冯胜将军与现代学生的对话为线索,结合“关—墙—堡—台”防御体系拆解演示、古今国防力量对比画面,让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刻理解长城的家国守护意义。这种用艺术语言解码文化的方式,比单纯的文字介绍更具感染力,更易引发观众自发传播,形成社交平台上的话题热潮。

同期举办的研学资源及课程展示区,同样聚焦“沉浸式体验”,集中展出全省各地的研学课程手册、主题文创产品,并组织省内研学机构与全国重点客源地机构开展“一对一”对接交流。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宣传形式,让潜在客群直观感受到甘肃研学的“差异化价值”,有效降低了决策门槛。

立足新时代传播特点,我们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走出去”的立体传播矩阵:线上端,依托短视频平台推出“研学课堂”,通过直播实时呈现“研学日常”,让内容更具“实用性”与“代入感”;线下端,定期举办“研学体验日”,邀请学校师生、家长代表实地体验课程,用真实反馈筑牢“信任背书”;“走出去”端,与陕西、青海、新疆等丝路沿线省份共建“丝路研学联盟”,通过“客源互送、课程共研、品牌共推”,推动甘肃研学的品牌影响力从“省内循环”迈向“全国联动”。

破解“信誉焦虑”:以“标准化建设”筑牢宣传根基

研学旅行的核心客群是青少年,“内容有教育价值、服务有规范保障”是家长与学校的首要考量。若宣传推介脱离“规范”,再丰富的资源、再创新的形式也难以赢得信任。2025研学大会的重要成果,便是将“标准化”作为宣传推介的“硬底气”,让“甘肃研学”成为“可信可靠”的代名词。

大会发布的“三化引领”成果,更将“规范”转化为可传播的品牌优势:资源整合“串珠成链”,确保每条研学路线都有清晰的主题逻辑与教育主线,避免“东拼西凑”;课程开发“探究+实践”,要求每门课程必须包含“知识讲解、动手操作、成果展示”三个核心环节,保障教育目标真正落地;品牌推广“矩阵发力”,建立省级研学信息平台,提升信息传递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两项标准化工作:一是建立“省级研学旅行优秀案例库”,筛选优质课程设计、安全管理方案、服务创新模式等案例,为各地宣传推介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范本;二是开展“甘肃研学品牌产品评选”,从课程质量、安全保障、市场口碑、教育成效等维度进行综合考核,对获奖产品授予“省级推荐品牌”称号并重点推广。通过“标准化成果”支撑宣传推介,让“选择甘肃研学”从“冒险尝试”彻底转变为“放心之选”。

谋划“长远发展”:以“融合化创新”激活宣传动能

研学宣传推介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持续为市场提供“新价值”。若固守“传统路线”“单一模式”,品牌终将失去吸引力。2025研学大会的长远谋划,是以“研学+”为引擎,打破文旅、教育、科技、乡村的边界,让宣传推介的内容不断“迭代升级”,确保“甘肃研学”始终站在行业前沿。面向未来,我们的宣传推介将重点聚焦三大“融合方向”:“研学+科技”: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敦煌研究院等核心资源,开发“航天育种实验”“数字文创设计”等前沿课程,引入AI、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研学场景”,如通过VR技术“穿越”到莫高窟壁画创作现场,让青少年在科技赋能中感受文化魅力,精准吸引对科技感兴趣的青少年群体;“研学+乡村”:深度挖掘陇东窑洞、陇南茶园、甘南牧场等乡村资源,设计“非遗传承+农事体验”“生态保护+乡村调研”等特色线路,学生可在茶园学习采茶与茶艺,在牧场参与牦牛养殖记录,既让研学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又让研学者亲身感受乡村振兴的鲜活成果;“研学+国际”:以“丝绸之路”为文化纽带,设计“中西方文明对话”主题研学线路,让“丝路研学”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理解的“国际窗口”。届时,我们的宣传推介将不再是“简单邀请你来甘肃”,而是“邀请你通过甘肃,读懂中国的历史纵深、文化多元与科技实力”。

2025甘肃研学旅行大会,既是一次宣传推介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丝路研学品牌建设的“战略谋划”。做好研学宣传推介,既要立足当下,以“主题化叙事”整合资源、以“沉浸式传播”拓宽边界、以“标准化建设”筑牢根基;更要着眼长远,以“融合化创新”激活动能,让“丝路研学”成为甘肃文旅的“核心IP”。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省级搭台、市县联动、企业参与、多方共赢”的协同格局,让更多人通过研学“触摸丝路文明、感受甘肃魅力”,为实现文旅强省目标注入强劲动力。(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季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