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户外展区的两个“大家伙”格外吸睛,分别是敦煌研究院匠心打造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和我国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一)
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就是一辆可以驶向文物现场的“移动实验室”,长近8米、宽近2.5米、高3.9米。走进车厢,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密运转的科技中枢。空间被科学划分为工作区、设备区、数据存储区、展示区和能源控制区,各功能区衔接流畅,既保证了工作效率,也为珍贵文物数据提供了安全的存储环境。配备的可升降工作台、快速遮阳系统及野战办公舱,更是显著改善了野外工作条件。
“这个‘大家伙’看起来笨重,走起来却稳得很!”现场工作人员马晶笑着介绍,平台配备的全地形越野底盘和气囊减震装置,能在复杂的地貌中稳健前行;太阳能电池板、车载发电机、市电接口与备用电源四重电力保障,更是让它无惧无电地区。
在采集端,高分辨率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极小空间探针镜头等设备一应俱全,配合SLAM技术与近景摄影技术,实现了多模态数据的高效采集;在数据处理端,区块链存证、数据加密、5G网关、卫星通信及远程图传设备,让信息在传输与存储中安全无忧;云——边协同计算框架,则确保了采集、处理、展示的实时性与流畅性。
“无论是在麦积山石窟采集壁画数据,还是在嘉峪关记录岩画细节,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都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实现‘边采边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说,它不仅打破了时空壁垒,把数字化服务直接送到文物“身边”,还能在偏远山区的崎岖路途、极端环境的严苛考验中稳扎稳打,以强大的适应力为文物保护筑起移动防线。
“有了这个‘好帮手’,野外数字化采集效率一下提上来了。”马晶笑着说,以前要耗上数月的活,现在几周就能搞定;工作人员在风沙、高温里受折腾的时间少了大半,采集的数据还能实时质控,质量更有保障。
“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晶,更是现代文物保护理念的实践。”丁晓宏说,作为敦煌研究院向“移动化、智能化、标准化”迈进的关键一步,这台“移动实验室”不仅为敦煌文物保护按下了“加速键”,更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与传播,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参考范例,对推动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事业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
在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的不远处,另一台“硬核神器”——我国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与之并肩而立。二者一“采”一“护”、相辅相成,宛如一对守护文明的“移动卫士”,将科技与历史紧紧相拥。
“很多文物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上千年,早已适应了恒温恒湿的幽暗环境,一旦破土而出,麻烦就来了。”丁晓宏解释,文物接触空气、光线和湿度变化后,转瞬就可能面临彩绘脱落、有机质降解、金属生锈等不可逆的损坏。而传统的“先发掘、后保护”模式难以应对这些突发状况。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诞生,就是把科学保护的理念和‘急救工具箱’直接搬到了考古现场。”丁晓宏说,实验室里,空间信息精准测绘、环境参数动态感知、本体状态原位诊断、风险趋势智能预判、应急保护即时干预,这套“五位一体”的移动实验技术体系,就像给文物配上了“实时监护仪”,考古人员可以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获取其多维数据,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为了避免传统检测“采样伤文物、检测离现场、数据不互通”的困境,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针对性开发了多种原位无损分析技术。借助集成图像、光谱分析、理化性能检测等多维度“透视眼”,实现出土现场第一时间文物本体多维数据的精准获取。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老难题,更为我国考古现场保护开辟了全新路径。
针对脆弱质文物“弱不禁风”的特性,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搭建起了“埋藏环境—出土环境—本体劣化”的关联模型,精准找出影响文物保存的“关键变量”和环境安全阈值。在此基础上,还构建出适配不同文物的“健康评估方法体系”,研发出临时固形、结构补强、氮气护膜、饱水保存等“急救妙招”,成功挡住了环境突变对文物的“瞬时冲击”,破解了文物出土即劣化的难题。
从“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到“移动实验室”,敦煌研究院用科技为文物保护插上了翅膀,让“边采边存、边走边护”从理念变为现实,也让千年文明在现代技术的守护下,得以更长久地“活”下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