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内涵。
“近年来,借助政府、企业、社区、游客等多主体间的多重互动,文化遗产逐步转化为文化生活体验、民俗文化体验、沉浸式展演制作等具象体验场景,让公众能直观感受文明的魅力。”在第八届敦煌文博会上,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主任郑向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郑向敏坦言,在多主体价值共创过程中,各主体因利益诉求差异,商业化、技术嵌入、文化认知等原因,出现了文化遗产商品化、庸俗化等问题。存在文化原生环境缺失与传承断层导致的文化遗产变为“布景”、文化符号沦为“标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郑向敏看来,文化保真是维系文化遗产整体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在保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共生”与价值共创?他建议——
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资源调配、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价值共创提供合法性框架与资源保障;社区及居民在文化传承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社会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凝聚、文化传承活动开展提供环境保障;文旅企业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产品,实现文化遗产“活化”、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转化;游客可通过分享旅游体验等方式,将个人感知转化为公共话语,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再解读,成为文明传承的文化消费者和文化再生产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