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眼即可“步入”百年前的兰州城,身边是化身为科幻机甲的丝路开拓者,耳畔响起的是AI玩偶讲述的彩陶传说……
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着敦煌与丝路文明,让敦煌文博会展现全新魅力。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文化“活”起来、“走”出去的翅膀,使展会既好看又耐人回味。
数字重生 百年古画“动”起来
在第八届敦煌文博会上,由甘肃省博物馆带来的百年古画《金城揽胜图》将借数字技术“重现生机”:黄河北岸白塔山的飞檐斗拱清晰可见,镇远浮桥的木质结构层层展开,连黄河水纹的湍急之态都栩栩如生——这一切,源自《金城揽胜图》活态展示数字化保护项目。
该画作是清代兰州民间画家马五创作的绢本设色长卷,以白塔山为视角全景呈现晚清兰州城貌,不仅艺术价值突出,更是现存最完整的晚清兰州城市图像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项目负责人王强强指出,它印证了明清兰州“内城+外郭”的双城结构,记录了已消失的镇远浮桥、握桥等历史建筑,甚至留下了近代化痕迹,如甘肃首台抽水机“吸水龙”。随着旧城改造,画中多数建筑已不复存在,数字化成为传承文化遗产的关键。
王强强团队使用“敦煌小子”V3.0百亿级像素数字化采集机器人,对画作进行高保真元数据采集,经数据处理中心运算拼接,形成海量层级图像,精度之高甚至连颜料裂纹、绢丝纹理都清晰可辨。三维建模、动态光影与色彩校准等技术,则让建筑立体再现、意境重生。“让老人见浮桥忆往事,让年轻人看懂城市变迁。”王强强说。未来还将引入AI解说、拓展线上传播,让丝路文明持续焕发新生。
IP创新:科幻与非遗跨时空相遇
火星1号基地推出“火星上的河西走廊超级英雄智能机甲——张骞号”,2.8米高的红蓝机甲融合赛博灯光动效,宛如中国版“变形金刚”。基地负责人白帆表示,这并非普通模型,而是一件“可穿戴、可演绎的科技艺术品”。
机甲融合Rhino3D建模、AI色彩设计、3D打印、人体工程学内骨架与机械联动等多项技术,实现了传统形象与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基地还展出“非遗重构火星”系列文创,如“火痕星染”扎染围巾、“星际飞天”珐琅画。围巾纹样借助算法模拟火星沟壑,以传统捆扎技艺实现,并使用基地自培育的板蓝根染料,色域比常规染料宽30%;珐琅画则以金丝勾勒航天员与飞天共舞,釉料中加入纳米反光颗粒,可随角度变换呈现“白昼飞天、黑夜星际”的视觉效果。
白帆说,“张骞开拓丝路是探索,如今探索火星亦是传承此精神。”基地已打造六套超级火星英雄机甲IP,并与《飞碟探索》合作推出科幻连载《超级火星少年计划》,借助文博会传递“古今对话”的创意,推出更多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品,吸引青少年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视听赋能: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传播网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与甘肃广电传媒集团将在本届文博会打造沉浸式互动展区,以“科技赋能・创新传承经典”为主线,通过视听展播、文创展销与短视频传播,诠释“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共鉴”的主题。
展区将采用“动静分区、环形动线”设计,设置三大功能板块。5平方米的视听展播区轮播全国首部AI奇幻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与九色鹿4K宣传片,结合裸眼3D动态展示彩陶纹样,观众还可点播《河西走廊》等4K纪录片。
特色文创展区陈列1.5米高“马小蛙”雕塑及其AI玩偶系列,支持语音问答、文物讲解与方言互动。阶梯展台上展出临洮马家窑复刻彩陶、“马小蛙”盲盒等衍生品,每件嵌入NFC芯片,观众手机轻触即可直达购买链接或短视频页面,实现“即看即买”。
甘肃广电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旨在实现全网50万+曝光,既展示“文化+科技”创新,也探索轻量化IP可持续变现路径。未来将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更多甘肃文化IP走向世界。(文/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