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秉承“莫高精神”,锚定“典范”“高地”建设目标,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方面成绩斐然,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树立了标杆。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作为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创新性地构建了“单日总量控制、门票网络预约、前端数字展示和实体洞窟参观”的旅游开放新模式。经过10年的实践,该模式成效显著,通过对洞窟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防护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其有效减轻了游客参观对洞窟环境的影响,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也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副研究馆员雷政广说:“这个新模式在实施的10年过程中,无论是从游客参观体验的评价,还是从我们对每个洞窟保护指标的监测数据来看,都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达到了建设的预期。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地优化,不断地总结,将成功的理念、成功的做法,还有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改进完善的注意事项,不断地归纳总结,应用到我们院辖的其他石窟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就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2020年,敦煌研究院建成并运营我国文物保护领域首座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重点研究土遗址在不同环境下的劣化机理。在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中,时间可以被‘加速’,像干旱环境,模拟一个年周期仅需四五十天时间,大大加速了模拟侵蚀研究周期,为文物保护争得宝贵的时间。实验室建成以来,专家团队以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要研发方向,通过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研发,为进一步揭示病害机理和研发保护技术、打通室内研究和现场实践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为敦煌莫高窟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武发思说:“墓葬壁画保护中原位微生物杀灭技术,还有一个土遗址防风化技术,这些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成果。我们的技术还会辐射到甘肃省的其他石窟寺土遗址的保护中,甚至是全国的其他的保护遗址中,经过统计的话,敦煌研究院已经承担的工程项目将近向国内20个省、自治区进行成果辐射。去年,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了挺多野外勘察、调查、实验等工作。”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持续推进敦煌学各学科的研究,并拓展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丝绸之路民族文化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推进考古调查与发掘,加快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积极构建敦煌考古研究的体系,形成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的规范和标准,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引领国内石窟寺考古工作。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赵燕林说:“近几年,我们加大了敦煌石窟的调查力度,2024年出版了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在这期间,我们负责申报了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考古挖掘项目,目前正在执行。2019年开始了锁阳城考古发掘项目,于去年2024年结束,目前正在整理考古方向报告,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出版瓜州锁阳城考古发掘报告以及莫高窟天王堂的考古发掘报告。另外,我们目前还在执行敦煌石窟全集第3卷和第4卷考古报告的编撰工作。根据我们的计划,2027年出版第三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2035年出版第四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
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为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未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秉承“莫高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秦美娜 李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