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类型丰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抢抓国家黄河战略机遇,担首倡之责,履上游之职,主动融入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格局,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全力守护黄河文化根和魂。今年上半年,黄河流域接待游客2.17亿人次、旅游花费1520亿元,分别达到年度目标的62%、56%。
临夏永靖黄洮交汇
政策加力,构建黄河文化保障体系。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任务,甘肃省出台了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印发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实施方案、年度任务清单和年度计划等政策文件,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全省文旅行业全面落实。发挥文旅专责组牵头抓总作用,实行目标化、台账化、清单化管理,组织黄河文化工作专题研究25次,举办黄河文化专题讲座2次,开展了黄河流域文物普查、非遗资源调查和国家规划纲要、全省发展规划督导评估及指标数据监测等一系列工作,推动黄河文化重点事项、重要任务、重大工程落地见效。
2021“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圪垯川遗址发掘场景。
项目带动,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1项,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庆阳南佐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修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制定《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颁布施行红色法治文化保护传承办法、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推进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等20余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认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2条,黄河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取得新进展。
话剧《天下第一桥》
宣传造势,擦亮黄河文化金色名片。举办敦煌文博会、公祭伏羲大典等重大节会,开展“跟着艺术游甘肃”黄河·兰州2025音乐季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弘扬黄河文化桥梁。创演陇剧《大河东流》、话剧《天下第一桥》等一批黄河题材优秀文艺作品,舞蹈《雪域汉子》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陇剧《大河东流》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音乐剧《飞天》等3部作品入选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组织开展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宣传推广展等各类活动3万多场次,评选优秀作品200多个,惠及群众80万人次。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四季(甘肃篇)在央视总台综合频道首播,单期节目观众规模超5680万人次。甘肃省博物馆入选彩陶文物国家鉴定实训基地。16个红色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从黄河到天山”等4个展览获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兰州、天水入选2025携程口碑榜全球100经典目的地年度榜单,甘肃荣获“长城奖—文旅好品牌”全国唯一金奖,甘肃黄河文化影响力传播力不断提升。
“兰小五”文创产品
融合赋能,促进文旅产业聚集发展。深挖甘肃黄河历史文化特色,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培育打造沿岸人民的幸福产业,黄河流域累计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7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等级旅游民宿28家,29个村、4个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7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刘家峡度假区成功晋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临夏州和政法台山滑雪旅游度假地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扎尕那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打造推出兰州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陇南《白马盛典》、天水《麦积山·乙弗传奇》等一批新项目新场景,建成运营天水白鹿仓等一批文旅综合体,设计开发“兰小五”等一批黄河系列爆款文创产品,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地和消费点。兰州“夜游黄河”航线成功入选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洮河如意湾交旅融合服务区”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交旅融合示范案例,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五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首倡之为扛牢上游担当,牢记嘱托,紧紧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大任务,传承黄河文脉,彰显上游作为,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在黄河重大政策统筹落实、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上下功夫,在传播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上出新招,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推动黄河文化创新创造上拓路径,奋力开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局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马青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