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有云:“纸,絮一苫也”,即纸是古人漂洗丝絮时附着于篾席之上的残余丝屑,属丝纤维物质。这些残留的破丝余絮,意外凝结成最早的丝纤薄片。这层薄薄的纤维,在西汉时演化成纸,到东汉蔡伦改良工艺,“蔡侯纸”终于为文明传播铺就了轻盈的载体。而当剪刀与纸张相遇,便诞生了一门穿越千年的指尖艺术——剪纸。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能裁出花鸟鱼虫的灵动,也能刻画出人间烟火的温情。从古至今,剪纸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衍生出千姿百态的风貌:江南剪纸婉约如吴侬软语,北方剪纸豪放似燕赵悲歌。而在黄土高原的深处,定西剪纸以其古朴纯真、粗犷厚拙的独特气质,成为民间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
这片孕育了马家窑文化的土地,将黄土的厚重与先民的智慧,都揉进了剪纸的纹路里。定西剪纸不追求精致的雕琢,却在率性的剪裁中,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农耕场景里的牛耕犬吠,节庆习俗中的龙凤呈祥,甚至田间地头的野菜山花,都能在剪纸艺人的手中获得新生。2014年,定西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座被冠以“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华剪纸艺术传承基地”的城市,终于让黄土高原上的剪纸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对定西人而言,剪纸从来不止是装饰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是节庆里最廉价的盛装——窗棂上的“福”字剪纸,能为土坯房点亮年味儿;嫁妆里的“喜鹊登梅”,藏着长辈对新人的祝福。如今,这些带着体温的作品,更成了解读地域文化的密码:透过层层叠叠的镂空,能看见黄土高原的生存智慧,能触摸到民间艺术的生命脉动。
但非遗的传承,总在坚守与革新中寻找平衡。正如传承人付忠民所说:“剪刀不能只剪老花样,得让年轻人也看进眼里,记在心里。”他一手握着祖辈传下的剪刀技法,一手将现代审美注入传统纹样。这种“守正创新”,让古老的剪纸艺术有了新的表达。
在文化“双创”的浪潮中,定西剪纸正尝试脱下“老古董”的外衣:设计师将剪纸元素融入服饰箱包,文创产品让剪纸走出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甚至短视频平台上,艺人直播剪纸过程。这些尝试或许微小,却让我们看见:当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遇,非遗便能重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如今,当我们凝视一幅定西剪纸,看到的不仅是纸张上的镂空图案,更是一代代艺人的心血与情感。那些交错的线条里,藏着黄土高原的记忆,也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保护剪纸艺术,其实是在守护一份活着的历史。毕竟,能被剪刀定格的,从来不只是图案,还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或许有一天,当你走进定西的农家小院,还能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炕头,握着剪刀在红纸上游走。阳光透过窗棂,将剪纸的影子投在黄土墙上,像一幅流动的画,那便是非遗最美的模样。它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生活的烟火中,在代代相传的指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