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成功举办。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使命,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举办了开幕式、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5个方面的18项活动。本届敦煌文博会是一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盛会,是一次展示甘肃新形象、凝聚发展新动能的盛会,得到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取得了丰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敦煌文博会官网“文博声音”专栏将分期刊发参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发言,旨在回顾大会盛况、分享智慧观点、延续交流热度、凝聚各方共识。
非遗正青春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李媛媛
我是李媛媛,一名非遗策展人、非遗创业者,已与非遗结缘17年。可以说,我的青春是非遗陪伴成长的。2007年,我初识非遗时,身边总有质疑之声:“非遗还需要保护吗”“它离生活太远了”“都是奶奶辈儿喜欢的”;2017年,我辞职开始非遗创业之路,又面临着许多不理解:“做非遗挣得到钱吗”“情怀无用”“非遗没有商业模式”。面对这些不被看好的“声音”,我迷失过、动摇过,却从未遗失过初心。而初心是什么?
以非遗为媒 搭建交流互鉴之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前辈们的初心——从三件国礼说起。
时间回到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彼时林徽因让刚从美国求学回国、又从小在敦煌临摹壁画练就一身“童子功”的常沙娜从敦煌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于是,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诞生了。郭沫若先生称其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65年后,同样灵感源自敦煌藻井与敦煌飞天的《和平颂宝鉴》作为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峰会故宫御花园点蓝之作,向世界展示了非遗景泰蓝艺术的非凡魅力,成为景泰蓝外交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国之重器。
2015年1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召开。真丝织锦画《清明上河图》作为对外赠礼,表达了中国共同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繁荣,共建太平盛世的美好祝愿。
近年来,非遗频频出现在重大国事活动和外交舞台。从奥运会到冬奥会,从亚洲文明大会到“一带一路”峰会,非遗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汇青春之力 看见传承的力量
我的初心,是抱着跨界融合的理念,不断扩大非遗“朋友圈”,用丰富的表现形式让非遗展现青春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我并不孤独,我很幸运。因为——我“遇见青春的他们 看见传承的力量”。他们中有年画女侠刘钟萍与她的解忧年画铺、慧子老师与她的学生们那些非遗文创、非遗届游戏玩儿的最好的95后制瓷人叶昊、距离时尚最近的面人匠人郎佳子彧、让金镶玉频频与国际品牌跨界的杨晓雅、底圩姑娘茶让世界看见的壮族姑娘陆秀英、让辑里湖丝走向时尚的陈旭、10后葡萄常小传人常开心……等等。她们都在用青春书写传承的美丽乐章。
2020年秋天的一次直播让我记忆犹新,我联合非遗青年为西班牙语国家的民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慢直播。我和我的伙伴们,在24小时的直播过程中,为河北省的风筝传承人“爆改”了他的家,让风筝更多体验、研学、传承得以落地。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传承在于“精神”的传承,更在于“人”的传承。2018年底我联合非遗传承人子女及徒弟,创立非遗青年平台,跨界嫁接一切融合的机会,结合“万物皆可+非遗”的理念,找到非遗在优化产业、促进传播、提高艺术品味等方面的结合点,举办非遗青年快闪、非遗青年联展、非遗青年买手店等,给“传二代”以信心,让非遗变“国潮”。
让世界,看见中国美
中国之美,美在非遗。很多人认为,非遗就是传统文化,在我看来,非遗是大于传统文化的。我们在非遗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观照,更是人生的养成、对宇宙的感知、对美的内心抵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基在于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实践。从历史走来,非遗在历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引领着潮流和时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美的追求。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理解自然法则、从榫卯里认识立体空间构成、从鲁班锁里学习中国密码,从无数镂空、刻花、声形、音韵中寻找美。我们的祖先通过非遗,诠释美传递着美的理念,实践着美的教育。由此,我们对于非遗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非遗是一场通往审美的生命体验。
不论是灿若星辰的笔墨丹青、还是温润如玉的中国陶瓷、抑或百转千回的昆曲声腔,我们在中国颜色、中国材料、中国工艺、中国音韵、中国故事中寻找美,无论是竹青、赤金、靛蓝、妃色等中国颜色,还是以麻至朴、以金喻坚、以丝至柔等中国材料,抑或染纫织绣、剪纸画绘等中国工艺……中国之美被历代民众不断生发并传承着,并因青春之我,以青春之姿让世界看见。
愿青年朋友都能成为“非遗”的追光者——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初心,是什么?我想用费孝通先生的话作为答案“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愿,非遗,正青春。
(本文根据嘉宾在敦煌论坛议题五: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