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研究其早期聚落演变不仅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所需。”15日,第十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市开幕,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立香现场致辞。
7月15日,第十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开幕,邀请中外专家与学者参与。牛蒙 摄
本次会议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早期聚落的形成与演变”为主题,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埃及梅诺菲亚大学等18家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齐聚兰州,共同探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早期聚落的起源模式、空间布局及发展演变。
在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负责人迈赫达德·沙巴罕、埃及梅诺菲亚大学建筑与遗产保护学院教授阿拉艾尔·哈巴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林、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裴强强、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新红先后作主题报告,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
图为活动现场。牛蒙 摄
其中,杨林为在座专家、学者、师生介绍了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在内的十几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阿拉艾尔·哈巴希以埃及文化遗产为例,着眼于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之间的考古遗址。张新红聚焦丝绸之路中的河湟地区,探究该地传统村落的价值解析与保护策略。
“河西走廊段的长城保障了整个丝绸之路商旅往来的安全进行,中西文明的交流正是在这一防御体系下,才得以长久维持,并留存下如此多的文化印记。”裴强强提到,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的长城基线因气候影响已经不甚清晰,甚至埋于地下,而甘肃以其特有的气候条件留住了长城清晰的轮廓与建筑形式,留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早期聚落与城市”系列学术研讨会始于2015年,先后在杭州、武汉、常德等地举办。据悉,2025年第十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AAHM)联合主办,以丝路咽喉与门户城市兰州、武威作为会议召开地。
记者 闫姣 刘玉桃 牛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