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传承经典 再创经典

日期:2025-07-09 08: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 分享到:

经典保留剧目是戏曲剧种的“基因库”,一部《牡丹亭》藏着昆曲六百年的声腔密码,一出《花木兰》浓缩着豫剧的豪迈风骨……这些历经岁月淬炼的作品,以程式化的表演范式、独特的声腔体系,维系着剧种的艺术辨识度。

对于剧团而言,经典保留剧目则是“压舱石”。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五女拜寿》40余年久演不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天仙配》享誉全国……这些经典保留剧目不仅为剧团带来了稳定的票房收入,更通过代代相传,赓续着剧种、剧团的生命力。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的2020—2024年戏曲创作优秀案例中,共有18部作品入选“经典剧目传承演出”类别的“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这些作品的传承演出,为戏曲的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众多剧种、院团都有自己的“看家戏”,然而随着时光流转,昔日演绎这些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员告别舞台后,致使不少剧目难以呈现,即便原版演员仍能挑大梁,也需要将精湛技艺传授给青年演员,完成艺术传承的交接。为此,经典保留剧目的传承、复排,也成为院团青年演员成长的实战课堂,让他们在排演中不断磨练,真正掌握戏曲表演的精髓,扛起传承的重任。

京剧《骆驼祥子》剧照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供图

1998年作家老舍百年诞辰之际,江苏省京剧院创作了以老舍成名作《骆驼祥子》改编的同名现代京剧。两位“二度梅”得主领衔主演,持续不断地修改提升,让《骆驼祥子》成为京剧现代戏里程碑式的作品。

2022年,时隔24年,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重排该剧,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升级打磨。传承版《骆驼祥子》既是经典的传承,亦是青春力量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发扬。原“祥子”饰演者陈霖苍担任传承导演,通过对人物塑造、唱腔、表演等方面的指导传授,达到让这部经典留下来、传下来、培养更多京剧人才的目的。原版“祥子”“虎妞”“刘四爷”饰演者的徒弟们接棒,一招一式皆得原版真髓,从角色的“京味儿”和“戏味儿”上都毫不逊色。

2024年,在传承版的基础上,剧院进行了二度复排,在“祥子”角色上采用A/B/C档角色设置,分别以架子花脸、武生、铜锤花脸三个行当应工;在“虎妞”角色上采用A/B档角色设置,分别以青衣、花旦两个行当应工,让更多青年演员通过这部经典作品得以成长。

京剧《膏药章》剧照 湖北省京剧院供图

由湖北省京剧院于1987年创作演出的京剧《膏药章》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该剧虽是一出悲喜剧,但悲喜中又蕴藏着正剧的严肃内涵。

2024年3月,湖北省京剧院启动京剧《膏药章》复排工作,由原版“膏药章”的饰演者、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担任复排导演,朱世慧亲传弟子谈元接棒。虽然从小看师父演“膏药章”,但真要自己上手,谈元只觉得“难”。“这部戏的表演要体现‘内紧外松’,特别是这个‘紧’,非常不好拿捏。”为此,谈元一遍遍地看师父的视频,甚至睡觉时也要放在枕头边听。在朱世慧“掏心掏肺”的悉心指导下,谈元从机械的一招一式模仿,到能将人物内化于心,终于成功接住了这个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复排还根据谈元自身的特点,对作品进行了调整。“‘刑场’的一大段唱,原版作曲李连璧老师根据我的嗓音重新写了唱腔。‘膏药章’原本是个文丑角色,但因为我平时也唱武丑,师父按照我的条件,加入了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贴合剧情走向的‘门板僵尸’‘高台墙’等武丑技巧,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谈元说。

年轻阵容的《膏药章》甫一面世,就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2024年9月,湖北省京剧院再次开展复排演出工作,对演员表演、音乐、乐队演奏、灯光等方面进行打磨提升。在一次次修改中,《膏药章》的青春光彩愈发绚烂。

在经典保留剧目的复排传承中,不少艺术院团秉持“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让经典作品以历久弥新的姿态,走进当代观众的视野。

陇剧《枫洛池》剧照

作为陇剧的开山之作,《枫洛池》创作于1959年。该剧通过“诓嫁”“夜逃”“刺梁”等经典桥段,完美展现了陇剧宛转悠扬的“嘛簧”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特色。65年来累计演出3000余场,观众达1000万人次。

近年来,甘肃省陇剧院持续推进《枫洛池》的传承保护工作。2023年,该剧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永久保存;2024年又成功入围文化和旅游部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在梅花奖得主雷通霞、窦凤霞等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青年演员对唱腔、身段进行精心打磨,在保留原剧精髓的基础上,使经典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在甘肃本地,《枫洛池》的传承演出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它走进校园、社区、乡村,广泛传播陇剧文化。许多学校将观看《枫洛池》演出纳入戏曲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了青少年对陇剧的兴趣和热爱。在社区和乡村的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说。

1954年,根据同名琼剧改编而来的粤剧《搜书院》,由广东粤剧团首演。1956年,经过对剧本进行较大的修改,由一代粤剧艺术宗师马师曾、红线女主演。该剧赴京演出,不仅获得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赞誉,更让粤剧赢得“南国红豆”的美誉。

2020年以来,广州粤剧院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理念,对《搜书院》剧本、表演、舞美等进行全流程打磨,让经典焕发新生。以“根扎粤剧本体,枝融百家之长”为创作原则,剧目保留粤剧南派武打技艺的硬桥硬马风格,在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元素,使武打场面更具观赏性。主演欧凯明在“步月抒怀”中通过“七字清中板”唱段,结合身段设计,生动刻画谢宝的文人风骨。

为提升表演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导演团队借鉴了川剧、婺剧等剧种的表演技巧,如踢袍、甩袍、水袖功等,丰富了舞台表现力。主演苏春梅在翠莲女扮男装的戏份中,融入了小生的表演技巧,展现了角色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该剧舞台美术设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再现琼台书院的历史场景,结合立体声效和灯光设计,营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重排以来,《搜书院》在全国巡演超过138场,观众累计超过20万人次,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更可喜的是,该剧多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海外舞台大放光彩,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梨园戏《陈三五娘》剧照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供图

《陈三五娘》是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1953年梨园戏建团之后,由小梨园名师蔡尤本口述传授,将原有的二十二出古本《陈三》整理缩编为十场的《陈三五娘》,梨园戏凭借此剧一举轰动海内外。

在70多年的现代传承历程中,《陈三五娘》成为梨园戏最具代表性的看家剧目,是每一届梨园戏传承人在艺校必学的基本功启蒙剧目,培育了多位梨园戏优秀表演人才。2000年,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向小梨园名师蔡秀英学习《陈三》中的《小闷》《大闷》两个经典折子戏,开启了梨园戏长达20多年的古本《陈三》传承之路。截至目前,通过多届梨园戏传承人共同努力,全本二十二出的古本《陈三》已经陆续抢救、整理、传承了二十出,仅剩二出便可大功告成。

2023年以来,《陈三五娘》又不断追求新空间舞台探索,相继推出平行时空《陈三五娘》《大闷·赛博朋克》、精粹读剧版《陈三五娘》、沉浸式演出版《陈三五娘》等创新展示版本,成为一个戏曲经典剧目70多年来不断抢救、整理、传承、创新展示的突出典范。

“72年间,梨园戏《陈三五娘》历经七代传承人风雨薪传,从精华浓缩的‘华东版’,到现代突出非遗价值的原汁原味‘古本’,再到不断创新探索与舞台求变的‘平行时空’‘赛博朋克’‘精粹读剧’版,最后到当下体现文旅融合的‘沉浸式’版本,我们在不断探索着梨园戏的传承创新之路。”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文/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