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立足“秦岭之窗、青藏门户、红色岷州”区位优势,做好规划、项目、品牌、融合“四篇文章”,把文旅事业的根系深深扎进新时代的土壤,加快推进甘肃南部生态文化旅游枢纽建设,努力将甘肃南部生态文化旅游枢纽打造成为甘肃省文旅新IP。
洮岸秀色 包新田 摄
劣势变优势 甘肃南部出入川藏的“必经之地”
岷县自古就是“西去青海,南通巴蜀,东往三秦”的战略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享有“商贸重镇”“陇上旱码头”的美誉。2016年兰渝铁路岷县至广元段通车、2024年兰海高速全线贯通、国道212线纵跨南北、316线横贯东西……随着岷县三纵三横“路网”的建成,拉近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让更多“诗和远方”近在咫尺。
“向南15公里邻接白龙江流域,向东90公里邻接西汉水源头,向北120公里邻接渭水流域,向西50公里即为传统藏区腹地。”本土文化学者张润平在著作中介绍道。千年以前,这里是茶马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岷县是周边市县路网、商贸、文旅的交汇点,是国家“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甘肃南部出入川藏的“必经之地”。
岷县立足区位优势,精心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不断完善县域旅游体系,狼渡草原、岷州会议旧址、二郎山、尽开颜景区旅游片带为主的“四片带一中心”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正以更包容的胸襟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岷县周边100公里以内有多个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官鹅沟、冶力关、扎尕那、大峪沟、腊子口、狼渡滩、遮阳山、贵清山、哈达铺……在这些旅游景点之间,岷县是绕不开的一个点,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岷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巴当舞 牛小栋 摄
根植热土 让远方客人留下来的“宝藏小城”
五千多年前,岷县地区就有原始先民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中,岷县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岷县81项非遗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18项、市级非遗项目57项、县级非遗项目81项,非遗项目数量、传承人数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丰富的地形地貌和流域,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据考证岷县还是周边地域史前文化的传播中心!”岷县本土文化学者张润平说。“岷县的非遗类型在全国来说是非常丰富的,其次我觉得它保存的现状是特别好的。”敦煌研究院博士后汪雪介绍。
5000年文明、1700年岷归种植历史、97万亩森林、390万亩草场、双燕—沙金生态旅游景区、狼渡草原、扎角自然风景区、柯太沟景区,洮河、迭藏河携手穿城而过,酥脆可口的岷州点心,酣畅淋漓的牛肉骨头,温润如玉的洮砚,岷县是一个能让远方客人留下来的“宝藏小城”。
据了解,岷县还是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中国花儿之乡、中国洮砚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蜜之乡、中国猫尾草之乡、全国农产品电商八强县、中国文化百强县、全国县域自驾游标杆县……一张张“国字号”名片让这座高原文旅“宝藏小城”熠熠生辉。
狼渡草原
提能力优服务 打造文旅经济新的“增长极”
“我们有八间房,客源稳定,去年暑假40多天,我们收入了差不多5万元。进入夏季入住率攀升,尤其是途经甘南、陇南的游客大都会选择到我们这边吃饭住宿。”岷县民宿负责人马亚莉说。
据了解,岷县现有A级景区3家,星级酒店2家,其他各类宾馆、酒店140多家,床位7000多张,各类民宿31家,客房100间,床位193多张。“我们将继续加强景区餐饮、游乐、住宿等配套服务措施,优化特色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拓展多元宣传渠道,为广大游客提供丰富舒适的旅游环境。”岷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窦军说。
黄酒泡馍、岷县酥皮点心、姜粉鱼、岷县牛羊肉尕面片、岷县传统花糕、岷县传统宴席……岷县小吃历史悠久、享誉陇原,目前全县有16项传统美食申遗成功。“原本只是路过岷县,没想到住了一晚就舍不得离开。”来自珠海的游客张女士说,“这里的美食很有特色,岷县临近藏区和四川,美食特色也是兼而有之。”
“一方面我们强化旅游硬实力,通过不断提升文旅服务保障能力和住宿承载力,培育多元化住宿体系,打造精品自驾游线路,擦亮岷县‘全国县域自驾游标杆县’金字品牌。另一方面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借助岷县花儿艺术月暨文旅推介大会,宣传推介文旅资源,签约文旅项目,推动‘文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甘肃南部生态文化旅游枢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岷县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文/王恒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