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互公路,是武威市天祝县石门镇石门沟通往天堂镇、再到青海省互助县的一条二级公路,全长72.48公里,全程都在祁连山中穿行。
天互公路主要资源分布图 图片/李继威
要讲天互公路,首先,我们要先认识一下天祝。
什么是天祝?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之地,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1936年,以境内天堂寺、祝贡寺首字“天祝”命名。在构造运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和沉积堆积等内外地质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
天祝县DEM数字高程模型图 图片/李继威
从游牧到驻留——演绎着造物神奇
天祝县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沿天互公路廊道密集,冰沟河资源丰富、北部山区零星”的空间发育结构。自然类旅游资源以丹霞地貌为主,峡谷地貌次之,水体地貌和地层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古生物遗迹化石点、地质灾害滑坡遗迹亦有产出。天祝县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天堂镇、炭山岭镇一带,丹霞形态在不同的外力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峡谷地貌受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控制,整体呈现三大峡谷地貌——金沙峡、先明峡、朱岔峡。植被景观主要分布于大红沟村、赛什斯拉干口一带,均为景观梯田。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堂镇、毛藏寺镇、松山镇一带,无规律性,以藏传佛教寺院、长城遗址、古城遗址等为主要类型。 旅游购品代表性的有藜麦、白牦牛、岔口驿马等。
白牦牛
天祝是白牦牛的故乡。白牦牛具有耐寒、耐粗、耐劳、耐缺氧等特点,最早是生活在昆仑山至祁连山一带的野牦牛,由古代西部羌人驯化而成,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白牦牛在藏文化中还是一种图腾崇拜物,牦牛被称为“神牛”,白牦牛是“吉祥、平安、善良、美好”的象征。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元代天祝青铜牦牛佐证了天祝白牦牛的历史。
藜麦
藜麦耐盐、耐旱、耐寒、耐瘠薄,穗部可呈红、紫、黄,植株形状类似灰灰菜,成熟后穗部类似高粱穗。藜麦中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6%(最高可达22%),含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尤其是一般谷物中缺乏的赖氨酸含量很高。
天祝岔口驿马
岔口驿马是由“汉唐马”繁衍至今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也是我国稀有的马类种质资源。岔口驿马为乘挽兼用品种,体格中等,结构匀称,眼大明眸,清秀温顺,毛色以骝毛为主,素以负重善走对侧快步而闻名。
从草原到雪山——狂奔着朝向梦想
天互公路一路蜿蜒,所经之处皆是美景——草原连接着花海,花海牵手着森林,到雪山脚下,白牦牛悠闲地散步,华锐藏族在此神秘驻足。
石门寺 图片/刘延兵
一路狂奔,最先来到石门寺。石门寺最早由明代国师罗桑丹巴曲吉尼玛所建,藏语称“嘉格让雅尔隆图尔钦噶丹贤巴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蒙古和硕特首领拉藏汗废黜后,在押解送往京师途中曾辗转来过此寺,居住达一年之久。
石门峡
从石门寺的缥缈烟雾中可抵达石门“山门”,“石门”便是因此处两山对峙的石崖呈门状而得名。山门宛若两尊门神守卫在天互公路的弯道上,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门河串联着草甸、树林,寺庙、白塔、村庄、羊群。
石门沟杜鹃花海
继续狂奔,奔向一池碧水的石门水库,沿途可以在药水泉下俯身洗脸。这处由6处泉眼组成的泉水,出露在海拔高程3300米处,水质清晰透明,口感甘甜,主要由马牙雪山冰雪融水补给。
药水泉
这里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石门沟火山岩峰林地貌。石门沟火山岩峰林地貌主要由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组成,控制厚度约400m,岩性主要为枕状玄武岩,灰绿色夹紫红色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安山凝灰岩等,枕状构造完整、清晰,特征明显,是绝佳的科普教学基地和野外实践场所。
石门沟火山岩峰丛地貌 图片/刘延兵
从雪山到峡谷——攀登着走进洁白
继续狂奔,穿越墨色森林,就到了马牙雪山。马牙雪山因形似马牙、终年积雪而得名,冰川地貌位于祁连山脉的中东段。马牙雪山呈北西—南东走向,东西长约45km,南北宽约10km,主峰白疙瘩,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海拔4446.0m。
天祝县马牙雪山朝晖 图片/杨大立
马牙雪山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呈北西西向条带状展布,主要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褶断带、禁闭的复式褶皱带组成,其规模巨大,延伸较远,主体山峰由中奥陶统中堡群厚层块状灰岩组成。在海拔4000m以上常年茫茫白雪覆盖,现今虽已看不到壮观的冰川,但在一百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发育期,这里经受了强烈的冰川作用,之后的百万年内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雪线升高,冰川逐渐消退,至今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古冰川遗迹。
马牙雪山冰碛漂砾和冰蚀角峰
马牙雪山“天池”位于山顶分水岭地带,分布于上下两级冰蚀阶地上。上部为大天地,呈马蹄形,出口形成高20m的陡坎,三面环山,水面高程4060m,水域面积1200m²,最大水深3m,水位四季无明显变化;下部为小天地,水域面积随季节变化较大,大部分时间为沼泽湖。天池发育地带为典型的古冰斗冰川地貌,天池其实就是典型的冰斗湖,位于典型的“U”型谷陡坎之中。
马牙雪山天池 图片/刘延兵
从峡谷到丹霞——连绵着镶嵌天际
下了马牙雪山,行至炭山岭镇区,可以小憩片刻,去镇区的“燕窝状”丹霞峰壁上体会风雕水刻。出镇区,向西进入朱岔峡,向南而入柏木-金沙峡,从金沙峡出去沿着大通河向北可达扎龙沟,向南经先明峡到吐鲁沟。
天祝三峡及周边路线略图
天祝“三峡”,位于祁连山脉东段、马牙雪山南坡、大通河之北岸,由三条北东走向近乎平行的深切峡谷组成。由西向东依次为朱岔峡、金沙峡和先明峡。
朱岔峡
朱岔峡全长约20km,是天祝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上游河道深切长城系马街山岩群,形成陡峭的峡谷地貌,危岩嶙峋、绝壁高悬,落差可达400~450m。下游河道穿越本康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侏罗—白垩纪地层,形成比较开阔的沟谷地貌。
金沙峡
金沙峡位于朱岔峡东侧,仅一山之隔,全长约10km。上游河道形成较为开阔的沟谷地貌,下游河道形成陡峭的峡谷地貌。
先明峡 图片/刘延兵
先明峡位于金沙峡东侧,全长约12km。主河道深切下奥陶统地层和加里东晚期石英闪长岩体,两侧山势高峻,奇峰林立。峡谷出口处有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倒虹吸,落差107m,如巨龙横亘于两座高山之间,宏伟而壮观。
天祝“三峡”的峡谷地貌,其共同特征是河流深切基岩,沟谷呈“V”字形,两侧悬崖陡壁,奇峰异石林立。峡谷中有长年流水,河流发源于马牙雪山及其次级山系,汇聚于大通河。峡谷内森林茂盛,草绿水清,鸟语花香,自然景色十分优美。
从丹霞到河流——触抚着赤壁丹崖
从炭山岭西至朱岔峡往天堂镇方向行进,就开始进入连绵不断的丹霞地貌分布区。丹霞地貌就分布在天互公路两侧,单体形态多呈崖壁、岩柱、方山柱,像“千帆竞发”一般,有的似“燕窝状”,有的似“石柱状”,有的形态是单斜孤峰状丹霞,也有丘陵状丹霞群。
天互公路旁丘陵状丹霞 图片/刘延兵
一路向西,过朱岔峡,伴随着丹霞和森林前行,就来到了天堂镇本康村。本康藏语意为“十万佛龛”,这里的丹霞地貌群的确形似佛龛状。这一片丹霞地貌在西北来说,可谓翘楚,无论从形态、规模、色泽,还是同周边环境背景和历史人文背景相融合发展,都是极佳的旅游资源。
天祝本康丹霞——小麦积 图片/刘延兵
本康丹霞地貌群,是天祝县境内最富有观赏性和想象力的一处丹霞地貌景观区。在大通河西侧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亦分布有一片丹霞地貌,实际上是相连的一处,仅仅被大通河、滩地及公路所隔。
本康丹霞地貌群 图片/刘延兵
本康丹霞主要形状有窗棂状宫殿式和蜂窝式,朱红色的红崖一座连一座,其中夹杂一些森林,高低错落,造型奇特。最显眼的是被人们称为“本康小麦积”的山崖,远远看去和麦积山非常相像。
从河流到传承——流淌着融合之音
从本康村出来,转过一处弯道,便可以看到奔腾的大通河。大通河在天祝县境内流域面积1108平方千米,长约70km,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从天堂镇远远望去,大通河波涛汹涌,滚滚而下场面十分壮观。大通河畔伫立着千年古刹——天堂寺。
天祝大通河河流景观带 图片/刘延兵
天堂镇是一个有着浓浓佛教氛围的诗情画意地,大通河滚滚东流穿境而过,天龙石静静地躺在身边,宗喀巴木雕佛像庄严而神秘,藏家乐错落有致……天堂镇对面就是青海互助4A级景区北山林场。
天祝县天堂寺 刘延兵拍摄
让我们穿行在天互公路——一条横穿祁连、连接甘青的景观大道上。我们穿越峡谷,在草原之上畅享花海烂漫;我们攀越冰川,在雪山之上感受天池静怡;我们穿行森林,在不同山脊体会色彩纷呈;我们跨越河流,在不同地段欣赏丹霞造型;我们起舞歌唱,在不同沟壑感知民族融合。
天祝县乌鞘岭星空
正是在武威天祝这片地域,我们可以在一步之遥,体会西藏之风情、甘南之风韵、稻城之清丽。(文/刘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