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靛色染千年——平凉古法蓝染的生活美学

日期:2025-05-15 15:05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有一种蓝色,是古老时光里淘洗出的诗章,也是来自东方的神秘诗笺,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与韵味。

色泽鲜艳的靛蓝,取自于马蓝、木蓝、蓼蓝、菘蓝等含蓝靛色素的植物,而从这些植物中提取靛蓝并染色的工艺,就叫蓝染。

非遗蓝染

在陇上平凉,蓝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一颗璀璨而不张扬的明珠,在文化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蓝染的历史好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从古代一路流淌过来。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运用蓝草进行染色,他们从蓼蓝等植物中提取染料,染出的织物呈现出一种质朴而深沉的蓝色。这种古老的蓝染技艺随后逐渐传播开来,在亚洲、欧洲等地落地生根。

在中国,蓝染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通过绞缬(扎染)、蜡染、灰染(型糊染)及夹染等技艺,以植物蓝靛为主要颜色,制作出蓝白相间的成品。中国是蓼蓝等蓝草的重要产地之一。《诗经·小雅·采蓝》中就有“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记载,可见在当时采蓝制染已是常见的劳作场景。在古代的蓝染工坊,匠人们精心地呵护着每一道染色工序。从蓝草的种植、收割,到浸泡、发酵以提取蓼蓝靛,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先辈的智慧。那发酵的靛蓝染液,在时光的孕育下,如同一个被唤醒的精灵,等待着在织物上施展魔法。

在历史悠久的灵台大地上,蓝染技术其实一直在民间悄悄传承。那怀旧的色韵,纵横的纹理,将时光编织成过往,慢慢流淌。清代有诗人曾经这样写道:“染衣刈蓝草,织布种木棉。”平凉蓝染所呈现出的色彩,蓝得纯粹、蓝得深邃,带着一种灵动的生命力。这种蓝,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色彩,而是蕴含着丰富层次与情感的色调。初染的织物可能是一种淡淡的蓝,如同春天新抽芽的蒿草,清新而稚嫩;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蓝色逐渐浓郁起来,如同深邃的夜晚的天空,宁静而神秘。这种天然的蓝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它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舒适与心灵上的宁静。

据《中国工艺美术史》记载,在唐代,蓝染不仅在宫廷和民间盛行,还被用于军队制服的印染。蓝染在服饰上的艺术效果,可以从唐代著名陶瓷唐三彩陶俑的形象中看出。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画中,从供养人的服饰上,也可以窥探出蓝染工艺的工艺特色。

蓝染手工艺品

古法蓝染工艺,通过打淀、画、刻、敷、染、晒六个步骤才能制作而成,看似繁杂又枯燥无味,却凝聚着匠人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平凉蓝染技艺采用的正是这种古老的沉淀法制靛工艺,待靛蓝逐渐沉底后过滤出的靛泥,再用草木灰、米酒、麦芽糖在土缸中加水混合搅拌,发酵后的染液具有独特的生命力,能感知温度、湿度、天气的变化,使得每次染出来的布都有唯一性而不可复制,并一次只能染有限的布量,染液需增加米酒、麦芽等营养,休息几日才能恢复工作。蓝染技艺还包括扎染、蜡染、型染(蓝印花等)。

灵台古法蓝染技术,首先是制作靛蓝,即从板蓝根里提纯植物颜色做染料。从田间采回新鲜的板蓝根叶子,在水中浸泡三天左右,等到水变成深蓝色就可开始打淀,最后是养蓝,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便是画。如同油画是将颜料印到画布上,蓝印花布即是将染料印于布匹上。再次是将描好的图案贴于塑料板或者涩柿纸上,将留白的部分刻空。而到第四步便是敷,即蓝染模板贴布,将黄豆粉加水拌和成“印花防染浆”,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防染浆剂敷好以后必须晾干才可浸染。最后一道工序,其实便是染色、晾晒和清洗。

2019年3月,灵台县蓝染技艺被公布为平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2年,平凉市精心打造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其中设立了包括古法蓝染非遗文创工作室在内的十处非遗展馆。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古老的蓝染技艺的传承与普及,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蓝染玩偶

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蓝染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蓝染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规则,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染液在织物上晕染的过程充满了偶然与惊喜。那不规则的蓝与白相间的图案,像是大自然的笔触在布帛上留下的杰作。与现代化学染织品那种千篇一律的色彩和规整的图案不同,蓝染的织物有着一种古朴而自然的独特韵味。

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再对蓝染进行审视,你会发现,蓝染的背后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蓝染恰是对这一思想的完美诠释。它以天然的蓝草为染料,以自然的晾晒、浸染过程为手段,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没有强求,没有刻意雕琢。一块蓝染织物,从蓝草生长开始,经历了自然万物的滋养,又在大自然的光照、空气和水分的作用下完成染色,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境界的生动体现。

蓝染时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发展犹如一股汹涌的浪潮,给蓝染这一古老的技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化学染料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因其成本低、染色速度快、颜色选择丰富等特点,迅速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蓝染依然有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在文化保护和回归自然的思潮推动下,蓝染逐渐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蓝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环境价值。一些高端的时尚品牌开始将蓝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蓝染的织物成为时尚界的新宠。那些传统的蓝染图案,被重新设计、组合,以现代的剪裁和款式出现在高级服装、家居饰品之上。

蓝染还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一种特殊方式。当我们参与蓝染的过程,从寻找蓝草、种植蓝草开始,到精心照料染缸,看着染液的变化,再到将织物放入染缸,感受着染液对织物的慢慢渗透,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能让我们更加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感受自然。

站在审美的角度看,蓝染也体现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美。它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张扬,而是以一种内敛、含蓄的方式展现出色彩与图案的魅力。蓝染作品中的空白之处与蓝色的部分相互呼应,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给观赏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蓝染是平凉大地上熠熠生辉的瑰宝,它承载着陇原的历史记忆、审美追求、哲学思考和情感依托。它像一首悠扬的古老歌谣,穿越千年,在现代的时光里继续奏响,那蓝与白的交织,更是自然与人类、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丽诗篇。(文/王冰迪)

庄浪高抬

庄浪高抬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俗称“故事”,由农历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手持火棍、戴上面具,开大门祈福演变而来。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庄浪高抬社火,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2008年,庄浪高抬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平凉剪纸

剪纸是民间美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平凉剪纸根植于平凉民俗文化,随着当地民俗活动的发展而传承下来,是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

平凉剪纸的题材极其广泛,日月星辰,山川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凡是人们熟悉的、热爱的、向往的人、事、物、景都可以在剪刀下复生,内容非常丰富,有表达吉祥喜庆、反映传统民俗的,有反映美好爱情生活的,有祈福保佑安康的,有表现原始图腾和历史故事的等。2006年,平凉剪纸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皇甫谧针灸术

皇甫谧针灸术是皇甫谧采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在人体不同部位施术,刺激穴位,以打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患者诊治病痛的医疗技术。

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号玄宴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历经26年,研读古代医术,以身试针,厘定针灸穴位349个,提出了脏腑经络治疗理论,明确了穴位名称、位置,介绍了病症治疗方法、禁忌事项,总结了研究成果,撰著成理论系统、临床内容丰富的针灸专科典籍《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2006年,皇甫谧针灸术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南湖曲子戏

“南湖曲子戏”又称“南湖眉户”,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后与陕西眉户结合,去粗取精,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享誉陇上。

“南湖曲子戏”融表演与说唱为一体,以唱曲为主,以当地民间传唱的曲调为基础,加上必要的说情逗趣,更显得剧情跌宕起伏,情节妙趣横生。独特之处在于演唱时,观众亦可帮唱,称为“麻黄”,大增剧场气势。内容主要反映民间生活细节、长幼相处之道,宣扬惩恶扬善,祈祷五谷丰登,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文乐以板胡、二胡为主,伴以笛子、竹板、碰铃;武乐有鼓、钹、锣。曲牌有“采花”“风落院”“满天星”“雁落沙滩”等20多种。

2011年,南湖曲子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平凉纸织画工艺

纸织画是我国古老而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早在隋唐时期就传入平凉,明代是其兴盛期。明藩历代韩王曾在柳湖别苑(现柳湖公园)专门开设纸织画作坊,将纸织画作为贡品敬献皇族、馈赠王公大臣。平凉纸织画历史上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古诗赞为“似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

纸织画制作工艺精巧复杂,以适宜编织的中国画原作为编制材料。经过托褙后,裁切为1.1mm的经条,然后用同等规格的宣纸白条作为纬线进行编织,一幅原稿仅能编织制作一幅纸织画。其特点在于冲淡原画稿的色泽浓度,突出纸织网点的立体艺术效果,画面如浮云轻纱、烟笼雾锁,观之似隔帘赏月,高雅深邃,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一般绘画、刺绣品都无法表现的。2008年,平凉纸织画工艺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