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一曲“花儿”韵味长——定西岷县以“花儿”为媒,激发文旅新活力

日期:2025-02-27 17:02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分享到:

“‘花儿’唱出心里话,就像泡的细叶茶,既解渴来又解乏……”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花儿协会会长杨狗娃,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歌手。亮开嗓门,即兴唱上几句,杨狗娃质朴的歌声里,满是轻松惬意。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根据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区域不同,分为“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和“六盘山花儿”等。作为“洮岷花儿”的传唱地区,岷县村村寨寨都活跃着“花儿”唱将,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2009年,“花儿”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口耳相传

“活着的《诗经》”唱出烟火气

穿岷山而过的洮河,在岷县骤然转向,一路向北汇入黄河。“洮岷花儿”便传唱在这洮水岷山之中。

歌咏爱情是“花儿”的鲜明特征,唱词以七言押韵为主,如“圈里羊羔跳城墙,把你好比小茴香,稀罕罕地称一两,掌在我的手心上”……歌手即兴创作,直抒胸臆,情感炽热,歌词多运用比兴手法,充满烟火气。

“‘花儿’既是民歌,也是口头诗歌,由劳动人民在漫长岁月中集体创作,被誉为‘活着的《诗经》’。”岷县文化学者张润平说,“花儿”传唱的地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因此“花儿”也兼具野性与诗性。

“岷县‘花儿’根据地域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称作‘阿欧怜儿’,曲调硬朗、节奏高昂;北路称作‘两怜儿’,唱腔细腻、婉转平缓。”岷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苗菁介绍,“花儿”有独唱、对唱,也有一人主唱、多人帮腔,大量使用西北方言,地方特色浓郁。

在岷县,有两个“十七”最令人难忘。一个是正月十七晚上县城东关的烟花会,另一个就是农历五月十七的“二郎山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歌会期间,县里的‘花儿会’不下10处。”杨狗娃记得,男歌手头戴草帽,女歌手手持花伞,互相对唱,树荫下、山坡上,挤满观看的人群。

触屏上网

只有跟着日子往前跑,“花儿”才能永开不败

吃罢晚饭、收拾停当,“洮岷花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尕文打开手机,进入直播间。

“一唱‘花儿’就提起了精气神!”从小在岷县长大,刘尕文对“花儿”有着天然的热爱。3年前,他开设短视频账号,隔三差五便开直播,或独唱,或与其他“花儿”歌手连麦,受到网友欢迎。

从山野河畔生发的“花儿”,是典型的草根文化。“借助网络,‘花儿’拓展新的文化展演空间,收获更多观众。”苗菁说,一些歌手还制作配有文字的短视频,突破方言的局限,扩大传播量。

如今,成立不满7年的岷县花儿协会,已有40多名正式会员,有些是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近一半的会员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岷县非遗保护中心还整理出版了《岷县网络花儿精选》等书籍,带动更多人了解“花儿”。

“背后园里种白菜,岷县人民种药材。当归放在第一位,包装成袋摆上柜……”打从12岁接触“花儿”,寺沟镇绿沙村村民包小菊接连唱了43年。岷县农民普遍从事中药材种植,包小菊说,“‘花儿’唱的就是咱自个儿的生活,总也唱不厌。”

随着时代发展,歌手们不断创作带着泥土芬芳和时代气息的作品,既有歌唱劳动生产和日常点滴的“生活花儿”,也有歌唱历史传说的“故事花儿”、诙谐幽默的“谜语花儿”,展现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大家听得懂‘花儿’、欣赏得了‘花儿’,我们才更有信心、唱得更有劲儿。”包小菊说,唱“花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承担着传承弘扬的责任,“只有跟着日子往前跑,‘花儿’才能永开不败。”

唱出新声

融入摇滚乐,激活新业态,“花儿”越唱越动听

摆上架子鼓,身背电吉他,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是4名年轻人组成的乐队。观众正猜测要唱哪首摇滚歌曲,没想到,歌手一开口,竟然是“花儿”!

“白发先人唱千年,花(儿)不是花(儿)是少年。”2024年6月,由岷县本土音乐制作人徐卓主创的《不唱花儿心不甘》,在岷县“非遗宣传周·花儿艺术节”亮相,动感的配乐、激昂的旋律,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有人感叹,“‘花儿’也能有伴奏,‘花儿’还能这么唱,年轻人也会唱‘花儿’!”

张润平认为,传统“花儿”千歌一曲,展演空间局限于“花儿会”,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有限,创新是必然。

“要唱就唱不一样的。”今年38岁的徐卓是音乐专业出身,打小就听“花儿”、唱“花儿”,“我和同伴反复琢磨、采风录制,加入摇滚乐和民族打击乐,将原生态‘花儿’与舞台表演相结合。”

受年轻人启发,杨狗娃等传统“花儿”歌手尝试和乐队联袂演出,登上更多舞台;本地教材《岷县花儿》出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途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等地的“红色公交”上,“花儿”越唱越动听……

独具特色的“花儿”正带动文旅产业衍生出更多新场景。岷县各乡镇以“花儿”为媒,接力举办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尝鲜”:举着手机拍“花儿”、津津有味听“花儿”、拍手叫好赞“花儿”,好不热闹!

“2021年起,依托‘洮岷花儿’,我们每年夏天举办花儿艺术节、特色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书画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持续擦亮‘花儿’品牌。”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2024年岷县“非遗宣传周·花儿艺术节”期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30.8万人次,同比增长23.4%,实现旅游花费2.2亿元,同比增长36.1%。让传统非遗“有人唱、有人听、有未来”,“花儿”正在岷县蓬勃绽放。(文/人民日报记者 赵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