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追忆芳华 再叙历史 传承甘歌精神

日期:2024-12-10 15:12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分享到: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一隅,甘肃省歌剧院如同一颗璀璨而坚韧的艺术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辉。2024年,甘肃省歌剧院迎来了建院85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从“三边”窑洞到黄河之滨,这85年,是一部镌刻着红色基因、饱含着奋斗与创新的壮丽史诗。12月5日,甘肃省歌剧院党总支特别邀请原甘肃省歌剧团团长龚乾男和原办公室主任马学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为省歌剧院50余名党员干部讲述省歌剧院曾经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传播“动听的甘歌篇章”。

座谈会上,两位与歌剧院同龄的老前辈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动情地说道“年轻真好”!马学仁激动地说:“我与歌剧院同龄,是歌剧院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甘歌前辈们以艺术为武器,为民族解放事业呐喊助威,文工团各位年轻老师顶着战争压力,在一次次炮火洗礼中,在一晚晚挑灯排练中,将歌剧艺术在陕甘宁分区落地生根,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个院团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名牌剧,有自己的标牌,从艺术到音乐上都要有很高的建树。希望省歌剧院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再创像《向阳川》那样的辉煌”。回忆起参观院团最新创作的音乐剧情景,龚乾男感慨地说道:“现在条件变好了,当初创作剧目满是艰辛坎坷,在创作《向阳川》的过程中,为了展现羊皮筏子在黄河中行驶的真实舞台效果,全团群策群力,最终想出用音乐节奏控制筏子上下摆动,用电风扇吹绸子模仿黄河波涛汹涌,四位同志在筏子下把控方向,筏子下空间非常小且不透气,四位还要保持步调一致,节奏统一;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在排练场地有限的条件下,演员们甚至趁夜间人少的时候在马路上进行排练。正是在一步步的摸索改进和努力中,甘歌人用最简易的道具,创作出最逼真的舞台效果。当年去外地演出时,演员们自己背着铺盖,住在后台,吃着简餐,但对创作却是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下乡演出,则是与老乡同起居,土炕油灯相伴,蚊虫寒风无碍。夏日闷热难眠,冬日严寒刺骨,却都无法冷却他们为乡亲献艺的热忱。正是有这样一群愿意为了艺术而奋斗的老艺术家们,才创作出了经典歌剧《向阳川》。当年,剧组怀着对艺术的无限热忱与敬意进京演出,舞台上,他们用真诚与质朴演绎西北风情,获得了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向阳川》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剧团更加坚定了走贴近人民、反映时代的艺术创作道路,努力将西方歌剧艺术形式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甘肃风格的优秀作品。”之后他也对歌剧院的剧目创作提出自己的想法——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创队伍,这是一个院团持续发展的根本。

忆峥嵘,往昔的艰苦岁月虽已远去,但留下的精神财富却熠熠生辉。那些激昂的旋律、动人的表演,在艰难岁月里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成为革命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两位老前辈语重心长地对与会青年党员说:“曾经,甘歌的艺术家们在简陋的舞台上、匮乏的物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一部部经典。如今,省歌剧院在人员配置、硬件设施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过甘歌接力棒的你们,更不能忘却初心,要努力提升专业技艺,省歌剧院领导班子应大力培养创作团队与演员。只有立足自身,挖掘内部潜力,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才能让剧院的艺术风格得以传承与创新,让红色基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流淌在每一部作品之中”。

回顾过往,可歌可鉴;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甘肃省歌剧院将进一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踏着前辈们的脚步,继续秉持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甘肃丰富的文化宝藏,从敦煌的神秘古韵到民族的多彩风情,从黄河的奔腾浩渺到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优秀艺术院团的交流合作,在碰撞中激发创意火花,在学习中提升艺术境界。以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更加精湛的表演技艺,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歌剧精品,让甘歌精神赓续传承,甘歌艺术再续辉煌!(文/甘肃省歌剧院 陶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