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我心归处,莫高人的敦煌情——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主题讲座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进宝、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赵俊荣、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讲解员史玉燕以讲座和对谈的形式,与观众展开了一场关于“莫高窟守护人”的探讨。
讲座伊始,刘进宝给观众展示了敦煌研究院原“敦煌遗书”研究所所长施萍婷在《打不走的莫高窟人》一书中的话,上面写着:“敦煌人作为一个群体,国际国内知名,作为个人,却多默默无闻。他们多半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善于名利场上的追逐……他们与敦煌同呼吸,共命运,对敦煌如痴如醉。要问为什么,那就是因为莫高窟是一个值得为之献身的地方!”
敦煌为什么值得?刘进宝以一个个历史节点、一位位敦煌守护者和开拓者的故事,将观众带到遥远的敦煌,回到那个黄沙扑面、用青春洗礼的年代。
绵延万里的丝路犹如一条玉带,在沙漠与绿洲间蜿蜒。敦煌,就是这绵延长路上的一颗明珠。
敦煌文化延续近2000年,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最长的沙漠画廊”“墙壁上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1937年至1938年,时任西安中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西北文物委员会委员的李丁陇独自一人在敦煌探险,并临摹壁画100余幅。1939年,“李丁陇敦煌壁画临摹展”在兰州、西安、重庆等地举办,自此开启了中国画家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序幕。
1941年秋,书法家于右任来到河西,面对莫高窟满目疮痍、流沙堆掩的现状,忧心如焚。他积极奔走,呼吁将莫高窟收归国有,建立保护机构,以便管理、保护、研究和宣传敦煌文物艺术。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任所长,标志着莫高窟结束了长期无人管理及屡遭破坏的历史。
一脚踏入莫高窟,常书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和人生苦旅,他把一生无私奉献给了敦煌,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守敦煌、保护敦煌,成了“敦煌守护神”。
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相对应的,是新时期“敦煌的开拓者”段文杰。1944年,当时还是重庆国立艺专学生的段文杰,跑了30里山路来到四川观看一场敦煌壁画临摹展,第一天他没有买到票,第二天又去了,这一看竟成了他一生事业的缘起。置身敦煌70多个春秋,段文杰临摹历代壁画380余幅,开创了完整科学的敦煌壁画临摹体系和美术研究方法,培养了一支全国独有的专业临摹队伍;建构起相对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体系,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敦煌学专刊《敦煌研究》;率先在国内主办了敦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他还积极拓展石窟保护国际合作项目,构建人才梯队,为弘扬敦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段颁奖词深情描绘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青春到白发,在茫茫大漠中坚守敦煌的感人故事。樊锦诗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终身事业,在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数字敦煌”的全球传播。
从看守式保护到抢救性保护,再到科学保护,一批批奔赴莫高窟的工作者在荒芜的崖壁洞窟间开凿出一座“理想国”,在一盏盏油灯下、一张张黄纸间“再造”了一个生动传神的莫高窟。
作为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的深情献礼,由敦煌研究院编著,三兔共耳图书工作室策划统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致青春——敦煌壁画临本选集》也于活动当天首发。书中收录了常书鸿、段文杰、霍熙亮、李承仙、李其琼、史苇湘、欧阳琳、李复、关友惠、万庚育10位老先生的80幅文物级敦煌壁画经典临摹之作,部分作品为首次公开,该书还串联起了这些学者在莫高窟“面壁修行”的岁月故事。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令人无限感怀,其临摹作品也在画册中“纸间相逢”。
樊锦诗为这本书题写书名,她说:“我的青春不在了,可我们的文明青春正好。”(文/黄艺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