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记者走进“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定西市通渭县,所到之处,皆有字画。乡村农家大院,家家户户挂中堂。县城街道上文房四宝、画廊装裱店比比皆是,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在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书画长廊内300多家书画商家入驻,画廊、文化小微企业、全国书画名家工作室、明清古字画展馆、书画装裱店、古玩奇石、文房四宝销售和省内外书画培训基地应有尽有。
走进瓷缘阁,店内工作人员党双铎正在装裱书画作品。他指着墙上挂的四幅饶有兴趣地说:“每天都有人拿书画来装裱,月收入有1万多元。”
崔振乾做书画经纪人多年。他告诉记者,800元拿来的字画1000元就出手,有利润就卖。
中国书协会员刘小农,凭一手好字,在通渭家喻户晓。在店里写字卖字,文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这里已发展成为通渭书画产业市场中心。”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已经形成了“年年有大型节会,月月有名家展览,天天有采风交流”的书画市场运营格局。
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每年全国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前来书画村交流书画,现场欣赏书法家挥毫泼墨、书画家笔歌墨舞。先后来书画村交流书画的中书协、中美协会员达4000余人次。举办书画培训800余场次,培训书画爱好者8万余人,接待省内外考察团2000余批次5万余人。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通渭是农业大县,但不少农民扛起锄头是庄稼人、拿起笔杆是书画人。他们用笔端渲染着“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恬淡和执着,用智慧书写着“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的千年翰墨之情。
书画是通渭人的门面和品牌。长期以来,通渭人重视耕读,钟情于书画,从小就习字爱画。人们对书画的喜爱已经成了一种风俗,甚至成了一种教化和信仰。如此浓烈的艺术氛围,被人们称为“通渭现象”。
如今,这一“通渭现象”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且规模越做越大。全县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2600多人。
立足浓厚的书画文化土壤,通渭县扶持书画产业,以书画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打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组合拳”,使书画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届又一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让通渭书画享誉全国。
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书画事业、开发文化产业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紧紧围绕“文旅活县”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先后建成了“甘肃改琴基金会通渭县书法培训基地”“清华美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高研班通渭写生创作基地”“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创作基地”“中国新水墨书画研究会通渭采风创作基地”“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培训基地”等12个书画培训基地,为省内外广大书画爱好者提升书画创作水平搭建了平台,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书画培训基地。
书画成为通渭一张文化产业名片。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孕育了通渭独特的书画文化土壤。这片热土,吸引了藏家商贾云集、书画名家荟萃,加速了通渭书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一幅幅字画从通渭走向全国,一个又一个书画大师从全国慕名来到通渭,交流书画艺术,探讨书画精髓。
通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通渭县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品牌优势,全力打造中国书画名城,已成功举办12届书画文化艺术节。今年成功举办通渭书画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大会,不少外地文化企业家看好通渭书画产业前景。全县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文/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