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视频 >

(相约敦煌 牵手世界)千年敦煌筑高地

日期:2024-09-25 11:09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 视听甘肃 字体:

千年敦煌,时间加诸其身的,是饱经风霜后的皓首苍颜,是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是光耀古今的璀璨文化。今天,新时代的莫高窟人赓续传统,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故事讲给世界听。

今年的敦煌文博会展馆分为四个板块,八个展览。作为第七届敦煌文博会文化展览的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成果展,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和游客关注的目光。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简洁的文字、一组组真实的数据,铺展开一幅“文物保护 学术研究 传承弘扬”的历史画卷。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镌刻着时代温度的画面与现场,引人驻足,令人深思。

“典范”“高地”,这两个内涵厚重的词语,在这里有了生动、具象的诠释。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强调要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5年来,敦煌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时代答卷。

《千年永续》《美美与共》《显学大成》……走进展厅,移步换景,看展就像听一场时代答卷的无声汇报。

在刚完成的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复原成果展示板块,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徐铭君给记者讲述着整窟复原临摹的漫长历程。

一起笔,斗转星移、时空回转;一落笔,色彩绚丽、绘就盛唐。临摹是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壁画和彩塑的临摹品一方面自身拥有文物价值,另一方面临摹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和传承。对徐铭君来说,每一次临摹都是一次对历史文物的解读,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她和20多个同事历时5年才完成了172窟整窟临摹复原。

一代又一代的敦煌莫高窟人不断探索、研究、实践,总结提炼出“临摹、研究、创新”六字工作方针,坚持在数字技术之外依然注重手工工序一笔一画地体会、挖掘、解构华美繁复的敦煌壁画中所蕴含的独特信息、传统技法,再与壁画修复等工作环节协作配合,对莫高窟壁画的创作背景、手法以及艺术造诣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借助数字化手段,“解密”千年前画师们的创作技法和用料选择。

“解密”还在通过另一种途径进行。要让存世一千余年的敦煌莫高窟更久远地保存下去,如何实现?构成它的所有材料究竟能支撑多久?在展馆里面的这个微缩文物保护领域多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在现实实验当中可以先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地采集的土石等材料,再在这里经受多种气候环境的考验,从而揭示石窟风化的根源,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在位于敦煌莫高窟的全国首个文化遗产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与室外接近30°的艳阳天不同,实验室里正在下着一场大雨。今天,这场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监测不同的防风化加固材料对洞窟及其壁画的保护作用。

2020年,敦煌研究院建成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唯一的全气候大型物理模拟平台——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这项重大发明,大大缩短了研究时间,为文物保护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时间。

本次展览中,基于数字化的互动体验也吸引了众多观展游客的目光。“寻境敦煌”虚拟现实深度漫游、“我在敦煌画壁画”等体验活动,将古老悠远、绚烂多彩的敦煌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博产品。

借助数字技术,古老敦煌变得妙趣横生。戴起VR眼镜,仿佛置身莫高窟,眼前是壁画上飞天的仙女,身旁是历经千年的佛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魅力跨越时空,生动地呈现在体验者眼前。

在展厅一角,石窟艺术、石窟考古、敦煌文献等一本本学术专著、一幅幅临摹画作展现着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敦煌学研究者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而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却流行着一种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句话极大地刺痛了中国学者的民族自尊心,成为他们发愤图强的动力。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在兰州举行。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 崭新局面。恰恰是这次敦煌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也为郑炳林进一步接触莫高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截至目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培养博士生160多人,大量优秀的研究生有的留在了敦煌学研究所,有的去了国内兄弟高校,有的就职于国外名校,成为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全过程参与并见证了兰州大学逐渐发展为中国敦煌学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一场场学术会议、一项项考古成果、一本本学术专著、一幅幅临摹画作、一个个复原项目……顺着展厅一路走来,敦煌研究院建院80年来“显学大成”的路径清晰可见,“高地”建设的奋进历程脉络了然。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