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非遗传承人: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瑰宝

日期:2024-08-27 10:08 来源:金昌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在祁连山脚下,永昌这座年轻的城市,境内不仅有冰川雪山、森林高原、绿洲湿地、沙漠戈壁,更有红色文化、丝路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交汇融合,复杂的地形和文化使得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让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走近非遗文化传承人,探寻掩藏在这座城市中的非遗之美。

“卍”字灯俗

近日,记者来到永昌县城关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前,这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卍”字灯俗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清的工作坊。

走进大门,入眼就是随风飘荡的彩色灯笼,而灯笼下,有几个人正一边扎花灯,一边闲谈,细细一问,这些人都有来头。

负责剪贴的是“卍”字灯俗省级传承人陈兴让、陈兴涛,除却这一层身份,两人分别是陈永清老人的侄子和儿子,而那边整理物件的则是陈永清的徒弟,也是“卍”字灯俗市级传承人赵尚俊。陈永清老人正提笔勾勒,完成灯笼的重要步骤——绘制花样。小小的院落仿佛与世隔绝,让人回到了过去静谧缓慢的岁月。

永昌县“卍”字灯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原是明朝北京灯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卍”字灯俗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清年近70岁,他出生灯笼制作世家,从小看着父辈们扎灯笼,至今他也已经扎了快50多年的民俗灯笼。

陈永清介绍:“‘卍’字灯的灯艺制作包括裁剪、书画、灯谜等。灯场的图谱绘制及摆布科学而讲究。学习这门手艺,需要掌握扎灯、绘画、剪纸、唱小曲、演奏乐器等多种技能,还要懂传统仪式。”

为了真正掌握“卍”字灯的全部制作手艺,陈永清几乎花费了毕生的精力。

他对灯笼也进行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改良,最显著的就是灯笼的骨架,从一开始使用木框制作,到现在设计好灯笼的框架,再用铁丝焊接出来,大大减轻了制作的难度,也让灯笼更加结实。

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永昌“卍”字灯俗投资1700万元,建成占地11881平方米的永昌“卍”字灯城。每年春节期间,灯城举办气势恢宏的亮灯仪式,设计有趣的“卍”字灯俗表演。

这些灯笼,都出自陈永清一行人之手,赶在过年前,他们需要制作好365盏灯笼,这也代表着一年的365天,按照民俗,到时候人在灯阵里面转一圈,接下来的一年里就能事事如意顺心,寄托了大家最朴素的心愿。

节子舞

在永昌县体育馆三楼,随着音乐响起,手持节子的年轻人开始跟着节奏起舞。记者了解到,这是来自各个乡镇、街道的代表到这里进行统一学习训练,然后再将学会的东西带回去排练,组成一支支节子舞队伍,为永昌举办全县节子舞广场舞比赛作准备。

古有鱼鳞阵,今有节子舞。永昌节子舞是流传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古老民间舞蹈,每到年关闹社火,乡民们总要走乡串户表演节子舞,增添了节日的喜庆,令人振奋。2008年6月,永昌节子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现场,除了教练,记者还看到一个穿着朴素、黝黑精干的老人,他仔细看着大家的动作,时不时停下来进行动作演示,他就是永昌县节子舞传承人赵吉海,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节子舞王。

“节子长2尺4,代表着24个节气,节子上有4个眼,代表着春夏秋冬,每个眼孔里串有三枚古铜钱,就代表着12个月份。而节子一头红一头绿,代表太阳和月亮,红红火火,亮亮堂堂。”拿起节子,赵吉海的眼神就分外明亮。

而赵吉海和节子的故事,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赵吉海出生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这里也是永昌节子舞的起源,“以前爷爷也跳,爸爸也跳,家里就有一根节子,随便拿起来就能练。”赵吉海说,“那时候也不随随便便跳,要等到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意味着一年里顺遂安康。”

“过去条件不好,也没有统一的衣服,有时候有人家请我们过去跳,报酬就是馍馍,高兴得不得了,肚子就能吃饱了。”赵吉海说,“现在条件好了,政府也推广,我就高兴,还收了好多徒弟,把节子舞继续传下去。”

永昌老腔炕头戏

“乡亲们,做啥呀,抄家伙。”一声鼓响,永昌老腔炕头戏的演员们就开始了今天的演奏,14名演员们在台上吹拉弹唱,唱腔高昂、粗犷,搭配各种传统乐器,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一种西北特有的情景中。

一曲结束,永昌老腔炕头戏演员,同时也是永昌老腔炕头戏演唱发起人、传承人的鲁福年告诉记者,刚才他们表演的是剧目《仕女图》,讲述了历史中李清照、花木兰等女英雄的故事。

永昌老腔炕头戏是流传于永昌县城及城郊的民间戏剧,主要分布在县城、焦家庄镇南北泉村和红山窑镇毛卜喇村。演唱曲调高亢、悠长、爽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内容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但因为历史原因以及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60年代,老腔炕头戏不再被人传唱,甚至随着那一代人的离世,出现了传承断层,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这时候,一直对传统小戏小曲感兴趣的鲁福年发现了这门即将失传的艺术,并开始了他的挖掘整理工作。

这并不容易,不仅要挨家挨户找到那些老艺人,还要说服老艺人同意录制、记载,让出他们的“小本本”。而很多老艺人都秉持着一个观念,想要把这些东西留给自己的儿女,为此,就需要鲁福年不断地做工作,出钱出力,说服对方把小戏小曲的藏本拿给自己记录。

从2018年到2022年,整整4年,他们才将一曲完整的曲目《黑访白》带上舞台。而现在,在鲁福年以及老一辈老腔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已发掘保护10余种古老腔调,30多个折子戏。

“永昌老腔炕头戏讲究的是一呼百应,你看这么多乐器,你唱一句,其他人都呼应,非常有气势,这种形式蕴含着我们这边老百姓的精神和灵魂,也就是我们说的精气神。”鲁福年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只是挖掘到‘腔’这一步,还不完全,下一步就应该往‘戏’方面继续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珍贵记忆,也联结着一脉相承的民族情感,“卍”字灯俗、节子舞、老腔炕头戏,这只是金昌丰富文化瑰宝中的一角,永昌县文化馆馆长赵培文告诉记者:“目前永昌县县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9项,市级42项,县级59项,搜集整理非遗项目线索百余条。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8人,市级传承人63人,多人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工匠称号。”

目前,金昌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推荐评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7人、市级107人、县级58人。扶持建成市级民俗馆1个、乡镇级民俗馆5个、非遗传习所7个,年接待观众近8万人次。

记者 焦旭玉 郭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