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天水石窟,记载千百年的故事(五)

日期:2024-08-26 15:08 来源:天水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天水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足迹中,大大小小的石窟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最好的讲述者。它们既有“东方雕塑艺术馆”的美轮美奂,也有悬崖绝壁上的北魏与盛唐,流传千百年的神话故事与人间百态,记录在这一个个洞窟之内。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造型姿态,却都讲述着唯一的历史,以及天水大地上人们曾经炽热的情感。天水的石窟——记载了千百年的故事,也让这遗留的历史情怀,继续传承千年!

华盖寺石窟


  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二十里铺村南山坳,因山形似华盖而得名。洞窟开凿在圆柱形山体上,山壁陡峭,呈“之”字形排列在悬崖上。现有编号的洞窟18个,形制均为长方形圆拱顶,塑像有60身,其中道教题材的塑像约占全部塑像的75%,有以无量殿、玉皇洞、孔子洞、伏羲洞和灵官洞为主的群塑。洞窟壁画以人物画为主,还有少量的故事画。窟顶为圆光配扇面,或书或画。华盖寺石窟大量塑像和壁画以道教题材为主,且保护十分完整。对于研究天水地区元、明、清道教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石窟故事:
  华盖寺石窟中的三眼洞绘有壁画的墙壁,是整个石窟最大的亮点,尤以两壁上各一幅唐僧取经题材的元代壁画闻名遐迩——以马背上是否驮有经书作为参照,一壁上绘《唐僧取经归来图》,另一壁上绘《唐僧取经图》。两幅壁画长度各约3米,皆绘有完整的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马形象。现存最早绘有唐僧取经题材的壁画在今甘肃瓜州东千佛洞、榆林窟中,创作于西夏时期。沙和尚与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均不见于瓜州东千佛洞和榆林窟取经壁画中,却在华盖寺石窟中绘得栩栩如生。不仅充分说明了华盖寺石窟壁画吸纳民间文化的特点,更生动阐述了佛教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地位。
碧莲洞石窟
  碧莲洞石窟位于麦积区五龙镇石洞沟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形成时间不详。据洞内原有碑石记载,石窟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第三次重建,据此可知清代时期就已成规模。碧莲洞石窟地处黄土地质的山塬中,共有两层,第一层石洞中有一个天然形成、憨态可掬的石蛙分外引人注目。按照方位来看,石蛙面向当地的蒲里村,背对梁家庄,于是当地人调侃:石蛙吃穷了蒲里村,富了梁家庄。据当地民间传闻洞内原有文物,可因年代久远,很多文物古迹都已不见踪迹。
  石窟故事:
  相传,古时石洞沟村有一穷苦的放羊娃在此处放羊,路遇一神仙经过,神仙便问他是要金洞还是石洞。谁料放羊娃天性单纯,脱口而出说要石洞,于是神仙伸手一指,便有了如今的碧莲洞。神话故事虽不足为信,但通过故事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碧莲洞石窟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