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唱起那古老的歌谣——乞巧歌

日期:2024-08-15 14:08 来源:甘肃日报 字体:

核心提示

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县,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的姑娘们都要举行隆重的民俗歌舞活动,希望“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罕有。2008年,西和“乞巧节”被纳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漾水河沿岸古老的乞巧风俗延续了千百年。乞巧时节,大致夏收已经结束,对于以庄稼为重的乡村人来说,这段时光相对悠闲轻松,姑娘们遵照古俗规式相约乞巧,从六月三十暮晚迎巧到七月七夜晚送巧要历经七天八夜的时间。平时管束较严的女孩子们,这段时间大人也会默许她们去参加乞巧玩乐,约闺蜜出去见识各种人和事,学做女红针线,展示茶饭手艺,当然也怀揣一种隐秘的美好心思,那就是对爱情的向往与憧憬:“巧娘娘,把你敬,给我赐个心上人”,这种心思像洁净的陶罐里盛满的泉水,盈盈地亮着,在静谧的月光下,既希望有人来捧接这罐浮着月影的水,但又怕遇到莽汉不经意被打翻。

祖母辈的乞巧女,很多早早就成家持家,生儿育女,习惯了勤快、坚韧、纯朴、包容,做事总是处低柔顺,任劳任怨,乞巧——就是镶在她们身体里的一轮月光,照彻命运甬道;乞巧也是她们生命里一堆温热的灰烬,是心上的指望,是一堆旧柴火下滋生的草芽。她们的唱词是这样的:

巧娘娘教我绣一针,

一绣山川五谷丰,

巧娘娘,指前程,

风调雨顺享太平,

巧娘娘教我绣二针,

二绣中秋月儿明,

月儿圆了事事成。

在她们的心目中,那个巧娘娘,好像是远方来的姊妹知己,在她面前可以解开心结,倾诉自己的心愿,姐妹一样一起玩乐,娱巧里唱的“泼又泼”非常快乐欢畅,“泼又泼呀,泼又泼,白绫子缠脚乐又乐呀,用心梳妆打扮哩,红缎子鞋上绣花哩,前一跳,后一摆,咯噔咯噔跳起来”。

岁月匆匆,光阴次递,一晃她们从无忧无虑的女儿变成了母亲,又成为祖母,岁月的风霜在她们的脸上留下沧桑的印痕,但乞巧节她们还是换了可身的新衣裳,喜乐不禁地与姑娘们去一同乞巧。唱词也变成了这样:

光阴日子啊,

才能打磨出这样美丽的灵魂。

光阴日子啊,

才能生长出这样美丽的皱纹。

……

她们坐在巧娘娘的庭院里,一块儿长大的老姐妹们围在一起生巧芽做巧饭,迎水唱巧,孙女儿在院中花圃边玩“打碡官”的游戏,稍年轻点的打水卖东西。她们中间有的儿女考了研究生博士,去大城市工作,她们过不惯那里闭门不出,对门不相往来的日子,还是喜欢老姊妹常在一起,平日里见面相互揶揄打趣一番,日子反倒过得快意活泛。灶膛里火旺,她们会说,“火笑哩”,院中飞来燕雀,她们会说“来了喜虫儿”,地垄间长出穗苞,她们会说“已长出笔砚了”,衣服脏了攒一盆在河滩边洗,她们会说“笑脏不笑烂”,叮嘱女儿过家,她们会说“男人是耙儿女人是匣儿……”等。问她们什么她们总是以笑回你,笑脸成了她们通行的表情语言。所谓清欢,在她们来说再真实不过,善待命里注定的一切,娃们考了学,庄稼没被霜打,果树开了花,她们都会欣然一乐。

乞巧这几天,西河的草关、云华山、晚霞湖、九眼泉、包集沟到处是她们乞巧的身影,小山村虽然也建起不少别墅式的楼房,但她们还习惯持守瓦房的做派,纵然有城里人的样貌,但出门就是青草泥土的气息,日子宽裕也罢紧巴也罢,总有节俭惜护之心。她们自排的节目多为广场舞之类,操持一家人生计的腰身并不灵巧,甚至有点笨拙,但跳起舞来很认真,乌发上渗出喜乐的汗珠,对她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场狂欢。

云华山是西汉水沿岸的一座名山,曾传秦王嬴政来此祭祀过先祖,形如鸡首又名鸡头山,褐色的山峦纵横交错,沟壑间林木蔽野,每有朗日晴空,便气象万千。这里每年也是乞巧胜地。田畦农舍,小兽出没,缈远的高崖上停放万顷云朵,往昔敬香人多为四乡农妇,她们本在这一带山地长大,也是她们让一个村庄延续着烟火气,她们一定说得清哪个山头叫什么名字,哪块油菜田是谁家的地,哪面坡场上长石葱,哪面山洼生野韭,哪块地边有山泉;她们看惯了云朵往来的天际线,庄稼熟了,走几头大牲口,坐下来各种事情想一通,或者看前后无人就唱几句巧曲儿山歌,“站在梁上唱几声,唱死唱活没人听”,此时的孤单是真的孤单,往往唱的是心上的孤寂与惆怅,唱的是人生无法尽兴的心结,唱的是无以为告的念想。不是么,这些嫂子们甚至一年连城里都没去过几回,守在家里,要照顾庄稼,也要照顾家人,有的男人在外面的营生赔了,孤身回来照样能茶热炕暖,家是这世上最温暖的地方。

殷实人家的小庭院里,再窄小的场地,院墙边也要留一块园圃,方方正正,边缘围篱笆,韭也栽,花也种,有的还置几块石头,客来屋里喝茶,鸟来池头饮水。下寨有户坐巧人家,四合院里敞亮得很,家里字画满墙,老梨木桌子抹得明光映人,正所谓家具和性情都不染尘埃,一家人各干其事,和睦相处。乞巧时节就张罗在她们家坐巧,事实上又起到和睦四邻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乞巧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包集、大柳、稍峪一带的乞巧女在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倡导下,以刺绣编织形成新型产业,好多农户以此走上家道兴旺的富裕之路,她们原本在奶奶那里学了好的针线活,绣枕头片、鞋垫、荷包,草编,如今讲原生态民俗,那些梅兰竹菊,鱼蛙草虫、百子图之类是国人永远的吉祥图案,现在派上了大用场,绣成的成品经村社包装,一批批营销到远方。

乞巧节的文化内涵是能安住人心的,讲自然亲爱,母慈子孝,对万物敬畏。乞巧在每个村庄的规式大致相似,但又各有不同,唱词是她们中间的文化人改编,这就要用到诗词歌赋,早年巧歌里有“小河有水大河涨,农民要缴爱国粮”的内容,如今唱“母鸡下了金蛋了,富民政策兑现了;辣子红了柿子红,八仙过海各显能”等内容,不同的地域所唱的韵味也各异,下寨村唱的明显有点秦音古韵的韵调,有种远古的悠扬雅调,仿佛合唱团,听起来很是悦耳入心。

七天八夜的乞巧很快也要结束了,快乐的时光很快要过去了,七月七的夜里要送巧,送巧就是将巧娘娘又送回天上去,她们说这一天真的不见一只喜鹊,传说它们都到天河给巧娘娘搭桥去了。

七天八夜在一搭,

巧娘娘走家我咋家,

巧娘娘,舍不得她,

……

今年去了明年来,

头顶香盘接你来。

在有点哀婉的唱声中,嫂子们领着那些乞巧女儿们列队来到河畔,用一根红头绳当作天桥,当香烛燃起要烧掉陪伴她们多日的巧娘娘时,只见她们神情凄婉,唱着唱着眼泪就簌簌地流淌下来,在烛影中闪着的泪珠,那是一滴滴的乡愁,也是感悟花谢花开的有情之念吧!(文/胡询之)

【相关链接】乞巧民俗

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包括手襻搭桥、迎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动。

坐巧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襻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如果这样接起来的绳子嫌短的话,还可以用新头绳以续不足。到时,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香盘内放有物品和头绳。来到村镇外的大河(沟)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头绳横拉在河面上。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搭桥歌》。唱罢,站在河(沟)两岸拉头绳的姑娘同时松手,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迎巧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在年长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庄)边举行迎巧仪式。姑娘们站在河(庄)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要敬献茶果,唱《献茶歌》,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拜巧

拜巧,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此村与彼村等。按乞巧习俗,迎水仪式结束后方可进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时,姑娘们着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队。两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称姐妹、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十分亲热。相互拜巧,不但有观摩、交流、促进乞巧的作用,还为邻村、邻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谊的平台,又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抒发情感、展示才艺。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一般不再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创作的结晶。丰富的歌词和曲调,给异彩纷呈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巧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俗称“照花瓣”或“照瓣卜巧”。姑娘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水,重新开始下一轮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

送巧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直至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齐唱《送巧歌》。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西和地区一年一度的传统乞巧活动,也就此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