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个让老祖宗的手艺发光,发热,绽放的日子。兰州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也选了一个古色古香之地——距今已有600余年的五泉山公园前广场(以下简称五泉广场)。
平日,这里的早晨是从天麻麻亮开始的,晨练的、呼吸新鲜空气的、登山望远的……再加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6月5日上午9时,聚集在五泉广场上的人群已经在啧啧称赞声中开启了对非遗“颠覆式”的认识。
“这羊皮筏子是真的吗?!”一番自言自语后鼓足勇气上手摸一摸,随之而来的是一声惊呼:“我的妈呀,是真的,原来羊皮筏子是这样的!”确认之后,一本正经地站在羊皮筏子前面,调整好手机,“来一张自拍,留个纪念。”
非遗展示现场,羊皮筏子只是个“开胃菜”,真正的非遗大作还在后面。说话间,一名男子拉住同伴惊喜地说:“老张,你看这古建筑模型不得了啊,这不是兰州五泉山的万源阁、兰州握桥、兰州白塔山嘛!牛,真牛!”
这些古建筑模型均来自榆中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习所,作者便是微缩古建筑大师丁武明。2011年,“榆中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建立榆中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习所。
刚把视线从古建筑模型中移出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芯子制作技艺又令人眼前一亮。展台前,市民津津有味地通过铁芯子人物造型的特点判断人物身份及历史故事,乐在其中。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兰州泥塑的展示台前,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岳云生亲自站台为他的泥塑作品打Call。憨态可掬的顽童、满脸沧桑的老者、笑容无比治愈的各种人物……喜爱之余,兰州非物质遗产泥塑传承人岳云生炉火纯青的技艺令人由衷敬佩。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让自己的得意之作出来“透透气,卖卖萌”,75岁的岳老师除了一丝不苟地回答市民的问题外,还总不忘道出泥塑背后的故事:“我的泥塑人物每一个都是有故事的。”此外,兰州阮氏刻葫芦艺术、李氏珐琅等非遗作品都令不少市民刮目相看,好评无数。
在非遗展演环节更是看点十足,铿锵威武的太平鼓、西固军傩、兰州鼓子、通备劈挂拳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悉数亮相,兰州剪纸、永登木偶、兰州狮舞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各有千秋。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兰州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兰州市文化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县区文旅局和文化馆、兰州市五泉街道办事处共同承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