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生活在甘肃黄河边上的筏客子众志成城,用简陋的羊皮筏子,将大批物资运送至抗战前线,以鲜血与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5月19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甘肃省陇剧院创排的原创陇剧《大河东流》在甘肃黄河剧院成功首演,以陇剧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讲述“羊皮筏子赛军舰”的热血传奇故事。
金城关前、白塔山下,在黄河激流中挥桨搏浪的兰州筏客子们,迎着日军飞机轰炸的炮火,演绎着一幕幕家国大义、全民抗战、爱恨情仇的感人故事……陇剧《大河东流》讲述了抗战期间,刘记筏客栈女掌柜朱槐花、王记筏客栈掌柜王宝山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个人恩怨,携手组建水上大型运输队,组织筏客子克服重重困难,将大批军用物资安全运送到前线,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传奇故事。省陇剧院负责人介绍:“地方剧种只有挖掘本土文化、展现本土特色、培养后备人才,才能站稳脚跟。用陇剧的艺术形式来讲述甘肃故事,是甘肃陇剧人一直以来秉承的艺术创作方向。”本剧特邀著名编剧薛龙彪与省陇剧院创研部贾延联合执笔,由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教授席凯执导、音乐系教授马骏配器,省陇剧院省级非遗传承人、敬家班道情皮影戏第六代传人敬怀宝担任作曲,省陇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赵丹、邵炳德、谭强、段宏娟、李自存等担纲主演,更有“梅花奖”获得者、新时代中国戏剧(旦行)领军人才佟红梅甘当绿叶,出演女配角。
声情并茂的表演、悠扬婉转的唱腔、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虚实结合的舞美布景,以及独具西北特色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应用、1:1等比例制作的羊皮筏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等元素的巧妙结合,不仅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黄河岸边的壮丽场景和筏客子的英勇事迹,也使该剧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山铁桥、金城关、黄河水车和兰州美食等元素登台亮相,更是充分展现了金城兰州的历史风貌。连日来,黄河剧院内掌声如潮、喝彩连连,“一台好戏”“甘肃戏曲近年来少有的佳作”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省陇剧院继《大禹治水》之后打造的“黄河三部曲”第二部——《大河东流》首演成功,不仅标志着甘肃陇剧艺术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戏曲艺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观众带来了一部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俞成辉用“文化大餐、视角盛宴、陇剧经典、院团涅槃”评价演出效果,他指出,剧中大河东流的大气回肠、抗日战事的时空回转、烟火乡土的悲欢离合、飘摇动荡的筏客子生活、同仇敌忾的民族气概、现实生活的历史眼光、黄河故事的时代表达,均以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舞台形式,让人在顷刻间拥抱剧情、刹那间产生的心灵共鸣,让台上台下整个剧场融为一体。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指出,在《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即将出台之际,原创陇剧《大河东流》的成功创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省陇剧院继续勇攀艺术高峰,不断打磨提升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陇剧艺术。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指出,该剧立足于“羊皮筏子赛军舰”真实历史故事进行创作,演出了春秋大义、人间真情、家国情怀,演出了抗战时期兰州人民的精神与风采。(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林涛 甘肃省陇剧院 王海霞 图/甘肃省歌舞剧院 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