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甘肃:让“金饭碗”盛满“金果实”

日期:2024-04-17 11: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 分享到:

甘肃文化资源富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日,甘肃制定出台《关于以“八个一”文化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聚焦具有高辨识度的八个文化品牌,让已有“金饭碗”盛满“金果实”,从潜在“富矿”挖掘“金疙瘩”。

《方案》明确,以创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为目标,以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一年一届敦煌文博会、一部《四库全书》、一本《读者》杂志、一台《丝路花雨》、一部《河西走廊》纪录片、一届至少一部作品入选“五个一工程”奖、一县一文艺院团等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化品牌为着力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闫永强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要深入挖掘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取和阐释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的中华文化基因。

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每年6月22日,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都会如期在天水举行,至今已举办34届,成为甘肃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方案》提出,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要让全球华人文化根脉情感“浓”起来,未来甘肃将协同我国台湾地区同日同时共祭人文始祖伏羲,举办伏羲文化论坛,多题材、多角度、多平台讲好伏羲文化故事,支持天水市建设伏羲文化传承创新区。

天水市节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做大做强公祭伏羲大典品牌,在提升举办水平、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持续发力。

甘肃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甘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借助敦煌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国际性节会平台,积极推进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

敦煌文博会是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国际文化博览会,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推动共建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依托敦煌文博会的资源积累和品牌影响力,甘肃致力于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载体“实”起来。《方案》提出,要高水平策划敦煌文博会开幕式和各类论坛会议,充分展示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效,开展“媒体甘肃行”“网红看甘肃”和“飞天”微短剧大赛等活动,高质量组织招商引资活动。

在文化传承方面,甘肃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方案》提出,围绕一部《四库全书》,要让中国古典文化“活”起来,将推动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采集、出版、发行、馆藏、展示等,建成数字化大数据库。

甘肃省图书馆馆长肖学智介绍,《方案》印发后,甘肃省图书馆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有力有序推进文溯阁《四库全书》存藏保护、研究阐释、宣传推广、活化利用等系列工作。他们将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四库全书》价值内涵的挖掘、解读和传播,提升《四库全书》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推进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加强高水平文学、影视、音乐、曲艺、舞蹈以及纪录片创作,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甘肃省歌舞剧院供图

40多年前,取材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文化的舞剧《丝路花雨》横空出世,成为那个时代闪亮的文化符号。目前,该剧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952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次。

《方案》提出,甘肃将打造《丝路花雨》国际传播经典版、国内巡演国风版,2024年完成剧目创新提升;拍摄电影《丝路花雨》;制作20个(集)以上微短剧、短视频。甘肃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其银表示,将对该剧进行提升。目前,已经与国内知名导演团队、知名舞美设计师协商合作,将加强传递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深刻动情,更加符合时代特色。

以打造“八个一”文化品牌为抓手,甘肃正全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这是当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日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召开《方案》专题协调启动会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打造“八个一”文化品牌的共识;聚焦跳起摸高,明确打造“八个一”文化品牌的任务;狠抓落地见效,形成打造“八个一”文化品牌的合力。

让全球华人文化根脉情感“浓”起来,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载体“实”起来,让中国古典文化“活”起来,让敦煌文化艺术“火”起来,让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端着文化“金饭碗”的甘肃,目标越来越清晰,正在全力孕育更丰盛的文化“金果实”。(文/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