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平凉市灯盏头剧《二进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

日期:2024-04-07 14:04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分享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由平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申报的灯盏头剧《二进宫》成功入选。

灯盏头剧,又名灯盏头碗碗腔,最初叫锣鼓噪,是平凉灵台特有的地方戏剧种之一,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采用古代铁制的照明灯具灯盏头碗碗作为击节乐器,并配合二胡、月琴演出,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灯盏头剧属于板腔体戏,唱词句式基本上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除了过门、间奏的色彩与戏的先驱秦腔不一样外,其他大致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据《灯盏头戏曲志》记载,清末民初,活跃于灵台及周边县市的民间灯盏头皮影戏班不下十个,当时影响较大的灯盏头皮影戏班主要有杨进元的星火皮影社班、杜万林皮影社班、杨世民皮影社班、李应廉的独店李氏皮影社班。灯盏头戏的乐队包括文乐队和武乐队。在过去的戏班子里,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乐队组织非常简单,武乐队有四五人,多为一人兼多样,比较简单。随着灯盏头剧的搬上舞台,乐队变得更加齐全。文乐队包括二弦,板胡或低音二胡,三弦或琵琶,大提琴或低胡,还有笛子、扬琴,有条件时也可以加入管乐;武乐队包括灯盏头、莲花板、暴鼓、堂鼓、勾锣、铙钹、铰子、梆子吊钱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的特点与灯盏头戏的唱词、唱腔配合起来,更显默契、融合。后来,灯盏头的唱腔逐渐被皮影戏采用,用于皮影戏的演出。

改革开放以来,平凉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灵台灯盏头戏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一批民间艺人又重新置办行头设备,组织班社走村串乡,一边演出,一边培育新人;以灵台县秦剧团为班底,成立了灵台县灯盏头剧团,先后组织学习、排演灯盏头戏30多部、折子、唱段68个,许多新人新作也搬上了舞台。

实施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是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落实“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通过组织复排一批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弘扬戏曲艺术本体,传承戏曲艺术精粹,发掘展示绝技绝活,培育戏曲骨干人才,引导建立良好的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传承机制,激励基层戏曲院团打磨创作“看家戏”,厚植戏曲创作优良传统,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借鉴,带动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承发展。平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对入选作品复排进行跟踪督导,组织创演单位和创作人员倒排工期,通过“复排一戏、保留一技”的方式,确保入选作品按时限、高质量完成,不仅让经典剧目重新焕发生机,更为平凉市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留下宝贵而鲜活的生动教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促进全市各戏曲剧种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