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礼县,有着秦皇故里,三国胜地的美誉,这里既是先秦文化和中华原生文明的摇篮,也是仰韶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这里曾是陇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富庶一方,盛名于九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礼县博物馆,了解馆藏珍贵文物的“前世今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根脉。
走进博物馆,触摸千年文明,礼县博物馆的大课堂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学校组织、或个人带孩子来博物馆寻找历史,零距离了解礼县文化和文物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强烈的家国情怀。
这样的社教活动,礼县博物馆已经举办了十多年。通过开展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汲取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需要传承。赵建牛,礼县博物馆文博馆员,2006年这套秦青铜编钟出土的时候他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正是在当地浓厚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下,赵建牛自小就对秦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也奠定了他学习和工作的方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在水一方”的水,就是发源于礼县大堡子山的西汉水。据考证,大堡子山是秦人先祖的陵园,陵园又称之为“嘉陵”,所以西汉水在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嘉陵江的源头。上世纪90年代,先后发掘出的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再次证实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
编钟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用于祭祀、宴享、歌舞的乐器,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在礼县博物馆现存文物中,这套秦青铜编钟当属“镇馆之宝”。
数千年过去了,这套身藏地下的青铜编钟虽然锈迹斑斑,但仍完好无损。整套编钟造型精美,显示出极高的铸造水平。装饰的花纹,繁复而高贵,令人叹为观止。尤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其音准音色依然标准,这再一次推翻了过去历史上对秦王朝片面的认识。
礼县博物馆现馆藏各类文物近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4件,二级文物91件,三级文物241件。与青铜编钟齐名的还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蟠虺纹车型器,是一件微型青铜四轮车,大小仅15厘米见方,造型精巧。
关于这辆四轮车的用途,有人说是古代殡葬车的模型,也有人认为是古代贵族妇女存放化妆品或首饰用的盒子。但不管用途是什么,但文物价值十分重大,它为我们直观了解春秋中晚期交通工具提供了实物依据,精美的造型展现了早期秦人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也把人类四轮车发明史提前了2500多年。

以依托丰富的早期秦文化文物和其他不同时期馆藏各类文物资源,礼县博物馆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历史文化,强化文化传承。
礼县博物馆的义务小讲解员正在给游客们讲解博物馆里的文物。在礼县博物馆,像这样的小讲解员有很多,受浓厚的历史氛围影响,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历史。
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解秦国的历史,从礼县博物馆里展出的这些精美文物中,他们领悟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繁华以及工匠们的精湛工艺。为了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熟知,礼县博物馆还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积极开发文创作品。
继“秦小虎”“秦小兔”之后,今年龙年,博物馆的文创团队根据馆藏文物创意制作,一个萌态可掬的“秦小龙”公仔形象全新亮相,进一步传播礼县秦文化。
博物馆是个盛产故事的地方,每一件青铜器、鼎、壶等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从不同角度诠释这方水土孕育和承载的灿烂文明。
礼县博物馆是甘肃省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参观。礼县博物馆还通过打造流动博物馆的方式,把博物馆里精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送进校园、企业、社区、军营……每年二十多次丰富有趣的的社教活动,增强了礼县人的文化自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随手可得的影像资料的清晰度已经纤毫毕现,然而去博物馆参观,与文物面对面的经历仍然很难被取代,近距离观察文物本身总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感触。每一件文物都和人一样,有经历、有故事,在时间的历练中承载着更多远远超越文字和语言的信息,它能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让文化自信在每个人心中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