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甘肃: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日期:2024-02-28 13:02 来源:新华财经 字体:

甘肃乡村拥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资源开发程度却很低,大量优质资源处于“沉睡”状态。近年来,甘肃通过实施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品牌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唤醒“沉睡”的资源。目前乡村旅游已撑起甘肃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甘肃味、乡土情”的乡村旅游正走出深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村旅游撑起旅游市场半壁江山

春节假期,甘肃康县阳坝镇油房坝村迎来了不少游客,许多人是为欣赏当地的茶园风光而来。油房坝村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梅园沟内,村子里有1200余亩的茶园,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

近年来,油房坝村积极探索农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围绕茶文化,建立了手工炒茶非遗工坊,开发了“茶马古道”陶艺茶具等茶文化产品,很多村民也开办起农家乐、农家客栈和特色民宿,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油房坝村实现旅游产值350万余元。

油房坝村是甘肃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以建设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品牌工程。2023年甘肃投入省级旅游专项资金1亿元发展乡村旅游,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累计达21个;创建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80个,累计达200个。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在甘肃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份额也在逐步提升。根据《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2022)》,2022年乡村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已占到甘肃旅游总接待人数和收入的66%和42%,乡村旅游已经撑起甘肃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

2023年,甘肃乡村旅游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全年接待游客1.53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481.93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了19.84%、41.74%,均创下历史新高。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表示,乡村旅游是依托于“三农”资源的新型业态,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优势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民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抓品牌树形象 差异化培育产品

位于康县的五福临门民宿是甘肃培育的全国首批甲级民宿,在5月至10月的旅游旺季,民宿的入住率超过95%。2023年,民宿给所在村带来的分红、劳务收入、土特产销售等收入共计130万余元。

五福临门民宿所在的朱家沟曾是偏僻、落后、闭塞的自然村,因光棍多、贫困人口多、人口流失多这“三多”而出名。2016年12月,朱家沟入选“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村内有大量的闲置传统民居,是改建民宿的最佳载体。

在外闯荡多年的朱家沟村民朱彦杰看准时机回村创业。他流转了5户村民的旧屋,以五福“福、禄、寿、喜、财”为文化主题进行民宿改造,把约78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成5个风貌一致、风格不同的小院落。在改造过程中,他没有对房屋进行大拆大建,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村落形态。2021年11月23日,五福临门民宿成为首批31家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据朱彦杰介绍,目前民宿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住宿、餐饮、接待观摩学习等几个方面,2023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12万人次,民宿的营业收入超过240万元。在五福临门民宿的带动下,朱家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4200多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16000元。

五福临门民宿的成功离不开甘肃对乡村旅游品牌的持续培育。甘肃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重点,推进乡村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工程,建成了一批乡村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培育起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品牌。

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景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通道景观型、产业依托型、乡村休闲型、创意主导型等6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全省44个村、6个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量居全国第7位;全省创建国家级旅游民宿19家,其中国家甲级6家、乙级4家。

发展乡村旅游需注重可持续性 

采访中,不少专家也指出,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政府部门要对乡村旅游做好规划,尽量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把多勋表示,发展乡村旅游成本相对较低,资源存量相对丰富,很容易一哄而上,因此政府规划格外重要。政府要建构起对乡村旅游的科学管理、决策、监督、评价体系。

把多勋还表示,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可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太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乡村旅游规划应重视保持乡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避免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和破坏。

此外,有专家表示,目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下一步,政府部门应对标酒店的经营管理服务标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带头人、旅游管理人员、旅游经营服务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文/新华财经记者 张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