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甘肃文旅 >

甘肃技能大师工作室:每一块砚石都有它的生命

日期:2022-11-04 12: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甘肃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张斌打磨手中洮砚。(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每一块砚石都有它的生命。”张斌知道,在早些年,制作甘肃洮砚最好的石料“老坑石”就已面临资源枯竭的难题,但看手头存量足以延续接下来的洮砚梦,他有些许欣慰,但也倍加珍惜。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蓄墨成癖,曾言“非人磨墨墨磨人”。受此启发,张斌认为“非我磨砚砚磨我”。从拜师学习制砚,只为谋求一份生计,到如今成为甘肃省副高级砚雕师,年仅42岁的张斌,将自己一半的光阴聚焦在洮砚上,肩上还多了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玄朴洮砚艺术馆,张斌从选材、出胚、打磨、抛光,再到雕刻……十余道工序均在这里完成,悠悠洮河水也给他提供无限创作空间,“砚台用于磨墨的属性不能丢,但赋予其更多的文化意义,将有利于砚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张斌琢磨将马家窑元素“点缀”洮砚之上,探索彩陶与洮砚的文化融合。

马家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首先发现于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距今约有4000年至5300年。而甘肃洮砚又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甘肃洮砚以其石质温润滑腻、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称誉文坛,为历代文人所青睐。

“我喜欢简素,因为越是要表现深刻精神,就越要极力抑制表现。”张斌介绍说,他从艺的过程是一种从繁到简的过程,以前繁缛,现在简素,但简素并不代表简单,其实对线条、整体、机理、美学的要求都特别高。

张斌出生于甘南州卓尼县的一个村,这里世代流传家庭作坊式制作洮砚,这也成为当地民众的一种生活常态。他回忆说,后来,制砚工艺在市场化作用下,迎来机械化改良生产阶段,加之原料枯竭,以及“慢工、慢回报”,这就导致手艺人数量的急剧下降,大多数人迫于生计而放下刻刀,转行到收益更快的行业养家糊口。

张斌所在的村庄正是如此,原来家家户户从事“砚台生计”,现如今只剩他们三个亲兄弟。在张斌看来,这如同一场大浪淘沙,至今仍伏案精雕细琢的,都可谓工匠。

他说,“从相石到下刀,再到一方砚呈现,其间工序虽微妙,足令人劳费心神。”凭借着对砚台制作工艺独到的见解与感悟,他于2018年领办甘肃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这对于张斌来说,是他创作道路上一种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甘肃省向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鼓励技能创新与发展,此举旨在通过社会待遇的提升,让技能人才获得职业认同感,为技能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优质人社服务助推“技能甘肃”建设。

获得“技能大师”身份的他开始思考传承的问题,在临洮县官方的支持下,他还开启洮砚技艺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文房四宝”之一砚的独特魅力,从小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努力将甘肃洮砚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张斌的教学理念。(文/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