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甘肃文旅 >

甘肃文化建设十年:自信自强 向建设文化强省迈进

日期:2022-11-02 05: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字体:

“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小力立,有志气,妈妈的哭声莫忘记。长大冲出铁大门,全世界大豆属于你!”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创排的兰州本土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近日在“2022 广州艺术季”线上展演进行演出,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这是近年来甘肃文化建设中的闪光一瞬,甘肃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近年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努力建设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和旅游强省。特别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时代号召,有力推动全省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为全省上下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大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高唱时代强音 勇攀文艺高峰

江山壮丽还看今朝。9月19日,在广西桂林国际会展中心,陇原秀美风光完美呈现在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中,306平方米的甘肃文化旅游展区,裕固族服饰、兰州刻葫芦、庆阳香包、甘肃剪纸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场进行展演,吸引了大量与会嘉宾和公众驻足观看。

陇原文艺,声动桂海,闻名遐迩,并非个例。

秦腔《潞安州》演出图(资料)

今年10月,陇剧《司文郎》、 秦腔《潞安州》双双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剧目,新创杂技节目《生命礼赞》成功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作品。9月,喜迎国庆·甘肃文旅携手深圳——“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宣传大片引爆鹏城,话剧《八步沙》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陇原文化,璀璨夺目,硕果累累,举不胜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等文艺工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研究确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发展“1+3+9+15+12”规划体系,编制《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专项规划、子规划、部门规划40部,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甘肃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设立甘肃省文艺创作扶助工程,开展甘肃文艺重点创作项目计划,推出甘肃省文艺人才扶持计划,评选推介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

一系列扶持政策、奖励措施,激发国有文化企业、国有文艺院团重视内容生产和人才培养,着力改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条件,努力创造文艺精品创作的良好环境。同时,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推进重点主题创作的开展,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活力迸发。

甘肃文艺奏响了一个又一个文艺强音。“乡村振兴·绚丽陇原”书法美术艺术展打造了一批有格局、有份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群众书画作品,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以凉州为始点,聚焦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地理、人物,讲述了历史长廊中的河西地区凉州百姓面对生死存亡的困境,展现出的反抗、斗争、觉醒,以及挑战旧制度、勇于革新的大无畏气概,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走廊》讲述着丝绸之路的千年往事,迸发着如意甘肃的瑰丽奇崛,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蔡文姬》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儿童剧《大豆谣》、话剧《八步沙》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

话剧《八步沙》演出(资料)

甘肃不断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感受时代脉搏,扎根人民。

如今,甘肃文艺界正努力推动文艺创作再攀高峰,构筑文艺人才高峰,源源不断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甘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活力显现 文化产业强劲

可爱的萌宠玩偶、富有文化气息的丝巾抱枕、设计时尚的手提包……走进甘肃省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A9美术馆,风格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一到周末假期,不少兰州市民就会带着孩子走进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在参观展览和体验文化创意魅力的同时,还可以在KACA创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作自己喜欢的公仔玩偶,让假期生活过得充实多彩。2022年6月,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文创产品亮相兰州市首届文创节,受到游客的欢迎。

近年来,甘肃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政策,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甘肃”实力更强、品牌更响。

“文化”+“旅游”释放新能量,甘肃规划建设20个文化旅游大景区,甘肃计划实现旅游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新战略,计划建设以敦煌文化、中华始祖文化、临夏民族文化等为基础的20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如敦煌文化产业园、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等。整合包装文化特色旅游。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甘肃省作为文物大省,让文物影像动起来,让博物馆陈列走出去,甘肃省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设计研发的文创产品已达上千种,涉及上百件文物,而以铜奔马为主题的“神马来了”IP系列产品囊括生活家居、学习文具、服装配饰、创意玩具、茶咖饮品等多个品类上百款产品。不管是此前出圈的绿马头套,还是现在火爆的铜奔马毛绒玩具,都是甘肃省博物馆践行“让文物活起来”发展理念,以接地气、亲生活、重体验的灵活姿态,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变得“更潮更有趣”,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推进甘肃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非遗文创转化。以“战国豪车”为主题,创新研发彰显甘肃特色文化底蕴与内涵的非遗文创产品,进一步提高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非遗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

聚焦文化“走出去”,甘肃与欧美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继建立文化交流机制,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扶持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交响丝路,如意甘肃”蜚声国内外。

构建服务体系 普惠陇原儿女

徒步、辨识植物、制作叶画……10月7日,一场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公益主题活动在酒泉市阿克塞县开展,孩子们走出校园,在大自然中强健体魄、增长见识。收获满满的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后,孩子们在返程的大巴车上争先恐后地分享一天的研学体验。他们通过实地体验、认真聆听、动手制作,领略胡杨峡的美、了解戈壁上植物的多样性、感受不同地貌,体验到了研学旅行的快乐。

近年来,甘肃省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突出基层,以“乡村舞台”建设为重点,对农村基层、城市社区、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行了部署,着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均等化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近年来,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管理改革,促进服务创新,公共文化均等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补助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的免费开放。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引导社会文化组织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200余场次,形成了公共文化投入保障、产品供给、服务运行的多元化保障体系。

按照“补短板、强弱项、保基本”的要求,重点面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文化惠民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

深秋十月,天水张家川,“党和人民心连心,脱贫攻坚人喜欢,乡村振兴家乡变,小康生活比蜜甜……”张家川县秦家塬,省级非遗传承人马也固唱着最近新编的花儿。

陇原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正被一步步发掘,被文化之光照亮,走到大众的视野,书写乡村振兴的新传奇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贫困乡村、边远山区、牧区文化资源,拉小了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读书演讲、乡村春晚、卫生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吸收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的广大群众参与,“文艺轻骑兵”“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以及“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月”“漂流图书”“文化进村入户暖心工程”等让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文/中国甘肃网记者 何星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