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一带一路 >

“做文明交流对话的使者”——一位俄罗斯学者的敦煌情缘

日期:2022-10-31 05:10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体:

新华社兰州10月31日电 绘制精美的壁画、造型生动的塑像……2015年,当奥莉娅·普隆金娜来到敦煌莫高窟时,眼前的景象令她深深震撼。

现年36岁的奥莉娅来自俄罗斯,于2009年来到甘肃省兰州市定居,目前在甘肃政法大学担任教授。但她与敦煌文化的结缘,还要追溯到更早。

在甘肃兰州,奥莉娅在图书馆查找资料(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2007年,一个来自中国的歌舞团在奥莉娅所在的俄罗斯奔萨市演出,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奥莉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她说。

2015年,由于工作原因,奥莉娅开始翻译关于敦煌文化和艺术的书籍,在此期间她第一次来到莫高窟。

“实地探访莫高窟帮助我修正了译稿中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真实的莫高窟比想象中更加壮观。”奥莉娅说,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

2019年,奥莉娅如愿进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师从敦煌学知名学者郑炳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多次前往敦煌实地考察,大量阅读和翻译相关文献,对敦煌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和体会。

“我的人生与敦煌文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说。

在甘肃兰州,奥莉娅和导师郑炳林(右)在交流(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在中国古文献中,敦煌的“敦”意为“大”,“煌”意为“盛”。“与敦煌文化结缘,令我受益匪浅。”奥莉娅说,通过研究敦煌学,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华生活十余年来,奥莉娅见证了中国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一大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

“中国出版了一系列敦煌文物彩图画册,有助于永久保存这些文物的初始模样。”奥莉娅说,数字技术还让敦煌壁画、洞窟、彩塑等文化遗产焕发新颜,吸引更多中外人士关注。

今年夏天,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铜奔马毛绒玩具“马踏飞燕”走红,线上线下供不应求。奥莉娅注意到,此类根据文物和文化遗产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深受儿童喜爱。“传承传统文化,应从儿童做起。”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6183家,全国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近年来,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保持在每年2万个以上,博物馆参观人数从2012年的5.6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2亿多人次。

对此,奥莉娅感到十分欣喜。“中国多地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越来越多考古成果将在博物馆展出。”

奥莉娅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历史上,敦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多元文明在此相遇。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碰撞的结晶。

多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进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十年来,中国文物进出境展览500余项;中国文博机构赴24个国家实施44项联合考古项目……中华文化不断“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

展望未来,奥莉娅说,她将继续从事敦煌学研究,翻译更多敦煌学著作,做文明交流对话的使者。“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尝试翻译与敦煌文化相关的历史小说。”她说。(记者郑冬睿、高帆、王东明、张文静、何问、马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