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甘肃文旅 >

在实践中淬炼本领 用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日期:2022-08-11 09:08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 字体:

2005年,裴强强大学毕业后来到敦煌莫高窟。作为负责人和主要骨干完成50余项工程勘察设计、规划及保护工程,作为骨干先后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社科基金“甘肃省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参与编写标准规范3部,授权专利30余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一串串数字记录了裴强强18年的工作历程。

2008年古建筑传统工艺调研

2016年参加交河故城勘察设计(五期)

2006年8月,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全面展开,对文物保护工作还处在懵懂期的裴强强便随同前辈来到抢险加固工程现场,一待就是5年。“这次实践让我受益终身。”回忆起参与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的经历,裴强强说道。

在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实践学习中,基于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裴强强于2016年与同事编写完成《岩土类遗址保护加固工程档案编写初探》,填补了岩土类文物保护工程无规范档案编制方法的空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土建筑遗址保护工程。

2012年莫高窟岩体测绘

2015年泾川南石窟全调查

大地湾遗址、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青海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和小经堂壁画、宁夏西夏陵、山西北齐徐显秀墓、甘肃境内长城……随着工程实践的日积月累,裴强强也不断成长成熟。作为主要完成人,他在工程实践中相继研发了“夯筑土体内部应力应变测量装置”和“一种测量传统夯筑土体内部应力应变的方法”等30余件专用设备和测试方法,形成了成套土遗址保护技术与装备。

作为国家古代壁画保护与土遗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员,围绕文物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以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实践面临的问题为导向,裴强强与团队一起在土遗址传统工艺认知、根部掏蚀土遗址病害发育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石窟寺平顶窟顶板稳定性评价与加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7年在山丹县开展长城调查

2021年榆林窟西崖岩体加固工程现场

裴强强多次带领团队穿越黄土沟壑、沙漠戈壁、绿洲草原、滩湖草地等多种地貌单元,调查了甘肃省境内11个市州38个县区的3654公里长城现状,编写了基于长城资源构成类型及独特地位、普遍重要价值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规划(甘肃段)和甘肃省长城保护规划;基于长期奔走在河西走廊文化遗产资源一线的工作实践积累,积极融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和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构想,编写完成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厘清了河西走廊天然文化地理单元的时空界限、价值地位和遗产构成。按照《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文物科技保护、石窟寺考古和保护利用等相关政策要求,带领团队调查了甘肃境内13个市(州)、53个县(区)的219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和236处文物点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现状,为甘肃石窟寺、长城和河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裴强强现任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他表示:“受到表彰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将继续以昂扬的斗志坚守在文物保护的第一线,与保护团队一道向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的更高目标勇毅前行。”

(作者:徐秀丽)

(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