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资讯 > 甘肃文旅 >

汇聚生活阅历 创作文艺精品——记全国文化和旅游先进工作者李天圣

日期:2021-12-31 14:12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字体:

走进甘肃省歌剧院院长、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李天圣的办公室,只见办公台干净整洁,书柜里装满书籍,就连窗台上、办公椅旁的地上都堆满了文献资料,墙上挂的几幅小画,为这间办公室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从大学毕业至今,李天圣一直在甘肃省歌剧院工作。35年来,他参与了大量舞台艺术创作,曾先后承担音乐剧《花儿与少年》、乐舞《敦煌韵》、歌剧《貂蝉》等大型舞台剧的剧本创作,其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讴歌时代精神、弘扬优秀文化的同时,展示了甘肃地域文化特色。

“刚工作那几年,我常常跟着前辈外出采风,一走就是好几天,一年多半的时间都在采风中度过。”李天圣说,在那些年的采风过程中,他聆听了陇东黄土塬上粗犷豪放的秦腔、曲调流畅的陇剧,见识了临夏松鸣岩“花儿会”的盛况,目睹了陇南迟哥昼的热闹红火,在千年丝路古道听到了传承久远的古老音乐。“这些采风生活中的见识和阅历,就像积水成潭一样不断汇集,成为我创作时有益的养分。”

李天圣正在工作

2009年开演的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是以非遗项目花儿为音乐载体创作的剧目。“这部音乐剧的主题歌从花儿令中得到启发,从传统中寻找并发现适合音乐剧表现的现代形式。正是这种开放的思维,让花儿充满时尚感,也让这部音乐剧充满迷人的魅力。”李天圣说。

为了将原始的花儿唱词风格融入音乐剧歌词,保证唱词的花儿特色,李天圣几乎查遍了各类花儿唱词资料,从中寻找与剧目贴切的民歌。他对剧本创作更是呕心沥血,从初稿到首演,先后历经八稿修改,到最后定稿,已是第十稿。“《花儿与少年》的音乐颠覆了很多人的想象,它突破传统,充满了流行现代元素,而这一切的基础,与我工作后不久多次到莲花山、松鸣岩花儿会采风密不可分,与我对家乡民歌的热爱密不可分。”李天圣说。

重视积累、反复打磨,这是李天圣在艺术创作中践行的准则。音乐剧《花儿与少年》获首届中国歌剧节优秀编剧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编剧奖等奖项。此外,他创作的主题歌舞《大爱之舟、民族之曲》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编剧奖,大型乐舞《敦煌韵》获第五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2018年,李天圣担任甘肃省歌剧院院长,在积极创作文艺作品的同时,还担负起院团的管理工作。“人才对剧院最为重要。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定要有良好的创作班底。”作为文艺院团负责人,李天圣始终对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视,时刻强调好的作品离不开好演员、好演奏员、好的创作人员,“培养出一批有特点、有影响力的演员对于剧院来说非常有益。”李天圣说。

甘肃省歌剧院演员正在排练

在李天圣的带领下,甘肃省歌剧院每年都会复排、学排一部戏。“在复排、学排的过程中,我们能用青年演员就用青年演员,给年轻人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提升能力。”李天圣说,剧院还不断协调工作机制,尽可能地提高人员薪资待遇,让大家安心创作,发挥才干。

3年来,甘肃省歌剧院共有近40人次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

在抓创作的同时,李天圣也狠抓演出。作为院长,他一方面和班子成员一起积极联系各类演出,一方面经常带队赴基层演出,将更多的舞台演出从剧院搬到县区街道、田野地头。“到基层演出一方面体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让演员的业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2018年,李天圣和班子成员、全院职工一起完成了150多场演出,尤其是103场红色文艺轻骑兵下乡演出,服务了基层群众、培养了青年演员、提高了大家的思想意识,为打造一支能吃苦的团队打下了良好基础。2019年,甘肃省歌剧院推出大小演出221场,创造了剧院近年来的演出新高。2020年疫情期间,李天圣积极策划组织创作“以艺抗疫”作品,多个作品被推介到“学习强国”,甘肃省歌剧院也连续两年被评为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先进集体。

几十年来,无论是做编剧还是搞管理,李天圣在思想上始终坚决拥护党的文艺方针,在创作中坚持文艺“二为”方向,认真恪守职业道德,积极推进文艺创新,以一颗平常心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上孜孜不倦地默默前行,为繁荣家乡甘肃的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贡献了才智。(文/图 罗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