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甘肃文旅 >

规划出台 大戏登台——原创陇剧《大禹治水》在兰州成功首演

日期:2021-10-18 10:10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一条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10月15日晚,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七周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之际,原创陇剧《大禹治水》在甘肃黄河剧院首演成功,成为甘肃文艺工作者向《规划纲要》出台的献礼之作,这也是《规划纲要》出台后沿黄九省区首部反映黄河文化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省政协党组成员袁占亭,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志凌,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位志荣,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仁、吕兴来、万学科,省文联副主席马青山,甘肃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其银,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小承等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干部,文艺界、新闻界及兰州市各界群众900余人观看演出。

九曲黄河奔流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先民们形成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梦想精神,以及上古神话“大禹治水”展现出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的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的英雄精神,共同构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与基石,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2013年2月,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来到甘肃,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先后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在视察途中,他对当地和随行的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说了8个字:“民生为上、治水为要”。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了解当地开展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对兰州黄河沿线风景称赞道“黄河之滨也很美”。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积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展现甘肃文艺工作者大力弘扬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担当,2020年5月,省文旅厅指导甘肃省陇剧院启动黄河文化题材舞台剧目陇剧《大禹治水》创排工作。接到任务后,省陇剧院的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叫“积石峡”的地方。

甘肃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甘肃段上,无数的历史遗迹与草原湿地、丹霞砂林、森林峡谷交相辉映。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小积石山北段被黄河拦腰切断,形成长约25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就叫积石峡,是黄河上中游著名的峡谷。积石峡里,黄河汹涌澎湃,横冲直撞,咆哮着怒吼着向东奔出峡谷,两岸绝壁千仞,怪石嶙峋,刀砍斧削一般,危石险峰,横出天汉。据传,上古时期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壅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尧帝便派大禹来治理黄河,经过千辛万苦,大禹终于凿开一条石峡,滔滔黄河顺峡东流而去,消除了这一带的水患。《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大禹治水始于黄河水患上游积石开始,积石峡也因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彪炳史册。

甘肃省陇剧院组建了由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的著名戏剧导演张曼君、陇剧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亨担任艺术顾问,优秀青年导演田丰担任导演,著名编剧薛龙彪担纲编剧创作,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景平担任史学顾问,著名音乐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马骏进行音乐创作,舞美设计、服装、唱段设计由省陇剧院担任过《官鹅情歌》《苦乐村官》《西狭长歌》“陇剧三部曲”的主创人员担任的主创团队。近两年来,主创团队秉持着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原则,多次赴临夏州积石山县大峡口、青海喇家文化遗址等地采风,同时沉下心来,扑下身子、精雕细琢地对该剧的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逐一打磨,仅剧本就16次易稿,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副厅长杨建仁同志多次赴剧本研讨会和排演现场指导创排工作。省陇剧院多次召开全院大会和主创主演全体大会,号召全院共产党员和全体演职人员,发扬“大禹治水”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大禹治水》的创作和排练之中。剧中“大禹”由国家二级演员、优秀青年演员邵炳德担任,雷通霞、佟红梅、窦凤霞三朵陇剧“梅花”甘当绿叶联合主演,国内著名戏剧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中国戏剧》主编罗松及省内著名戏剧专家肖美鹿、严森林等专家,多次为《大禹治水》创作把脉支招。

当晚2个小时的演出,在陇剧三朵梅花雷通霞、佟红梅、窦凤霞和担纲主演的大禹邵炳德及近百名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将“大禹治水”过程中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和天理与人性、亲情与仇恨、生与死的抉择演绎的淋漓尽致。《大禹治水》将大禹“请下神坛”,通过戏剧冲突赋予了大禹更多的人性,他会在心中大义与母亲叮嘱中犹豫徘徊,也会感慨山娃自幼丧父后的生活不易,还会在治水不力时身心疲惫,但是他更能以百姓为大,舍小家为大家,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生动形象的表演、悠扬婉转的唱腔、恢弘大气的布景、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让大禹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观众们为大禹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所折服,也为一众民众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治水精神而深深感慨。现场观众随着演员同悲同喜,他们赞叹着大禹的心怀天下,叹息着山娃的舍己为人,他们也同情着山戎的丧子之痛。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是对该剧的最好肯定。

省内著名专家肖美鹿点评道:“与国内同类题材的创作不同之处在于,本剧将大禹疏通沟渠、治水、导水的起点放在甘肃境内积石山。积石山地处黄河上游,至今仍存有禹王石等古迹,是当地民众世代传说中禹王治水的有力依据,陇剧《大禹治水》将此作为全剧的出发点,也因此而突出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相信通过陇剧艺术家进一步的努力提升,该剧会成为我国当代戏剧舞台上的又一部力作。”省内著名专家严森林认为:该剧在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中,塑造出“为苍生走遍大地去治水”,追索科学技术、以文明战胜蛮野的大禹形象。该剧主要角色由“梅花奖”得主和新生代优秀演员担任,陇剧音乐特色鲜明、表演突出地域特征,整体演出严谨规整,舞台氛围浓郁大气,是甘肃今年非常值得厚望的一部力作。

  陇剧《大禹治水》成功搬上舞台,是甘肃文艺工作者积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一次有益探索,基本达到了宏大的主题和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黄河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高度统一,呈现内容和艺术样式的高度统一,立意挖掘和昭示未来的高度统一。(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林涛 省陇剧院 梁萍 图/杨亮 任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