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敦煌文化 >

敦煌研究院:铭记关怀不负重托 打造敦煌学研究高地(图)

日期:2020-07-27 11: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字体: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

  盛夏七月,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迎来了又一个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

  闻名天下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正敞开怀抱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1.jpg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游客络绎不绝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敦煌,深入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实地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同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的介绍。

  7月24日上午,由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跟着总书记看甘肃”网络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敦煌,走进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实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文化深刻的理解、寄予的厚望,以及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者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铭记关怀,不负重托。一年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守初心、担使命,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等方面奋力书写着新的篇章。

  文物保护从“抢救”到“预防”的转变

  “总书记对我们当前文物保护和敦煌文化传承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回忆起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至今仍感振奋。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历自4至14世纪连续开窟造像,形成南北长1000多米的石窟群,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研究院的任务主要包括保护、研究、弘扬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把这些珍贵的文物保护好,然后研究它们的价值和意义,还要弘扬、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艺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赵声良说,“三大任务”中保护最为重要,如果洞窟保护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

2.jpg

游客在敦煌莫高窟排队等待参观

  为守护莫高窟,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敦煌人扎根大漠,奉献青春……

  “对莫高窟而言,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路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加强国际合作,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文物保护。一方面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理念。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逐渐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文物像人一样,生了病要赶紧抢救,但最好的办法是做好预防保护措施,别让它生病。”赵声良说,在预防保护方面,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对石窟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变化进行全面监控,当洞窟里的温度或湿度超标时,监控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我们就会关闭洞窟暂停开放,避免洞窟因为游客增加,温度、湿度上升而产生破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向游客开放。那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如何统一?这是一代代敦煌守护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3.jpg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接受记者采访

  “保护是为了让文物更好地传承下去,但保护并不是关起门来搞保护,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所以,我们要科学的调查洞窟的承载量,测定一个洞窟一天之内最大限度能容纳多少人。经过多年的研究、调查,最后得出洞窟的承载量:中小型洞窟每天6000人,大型洞窟每天12000人。这是整个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极限。”赵声良说,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让游客看个够

  由于莫高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由泥土、木材、麦草等易腐易坏易风化的材料制成,一旦被破坏,将会永远消失。

  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先生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运用高科技手段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

  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使得莫高窟的开放和旅游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游客通过网络预约后,先在数字展示中心通过两部时长各20分钟的主题电影、球幕电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识,然后乘坐摆渡车从数字展示中心抵达莫高窟,根据团队和散客分组后,由讲解员引导按照既定路线进洞窟参观。压缩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时间,但游客获取的信息量却大大增加。

4.jpg

游客在敦煌莫高窟小牌楼前拍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自今年1月24日起暂停开放。春节期间,敦煌研究院迅速集结工作人员,联动腾讯一起与时间赛跑,于2月20日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不仅从艺术类型、朝代、颜色等多维度呈现敦煌石窟壁画,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今日画语”吸引用户“天天登门”,通过最早的3D图案画、AI演奏会等有声版系列壁画,让人们宅在家中动动指尖就能“云游”敦煌。

  据统计,截至5月10日莫高窟恢复开放,“云游敦煌”小程序已拥有365万用户,在线接待游客1360万人次,相当于莫高窟2019年游客接待量216万的6.3倍,被业内誉为“现象级旅游产品”。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参观需求,目前我们正在计划建数字展示中心的二期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把很多因保护原因不能开放的洞窟内的精美壁画展示出来,让广大游客进去以后看个够。同时,通过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比如让‘飞天’飞起来,让故事中的人物动起来,这些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赵声良说,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既能全面、真实地展示洞窟的内容,又能增加游客的兴趣,也有助于广大游客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的魅力。只有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才能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

  “在研究方面,我们不断推动国际交流,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机构以及国内4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赵声良说,选派专家赴印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国考察访问,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达成合作意向。接下来,我们会利用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力量,帮助他们做一些文物保护的工作。

  从2018年开始,敦煌研究院同柬埔寨吴哥窟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拍摄了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央视播出,展现了“一带一路”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5.jpg

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资料图片)

  赵声良说:“吴哥窟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莫高窟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都会,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思路,在学术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赵声良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搭建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危山下、宕泉河边,在与莫高窟九层楼相望的山上,有一片敦煌研究院公墓区。这里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以及其他20多位敦煌文物事业的先辈。他们生前守护莫高窟,去世长眠此地,永远地坚守在大漠,守护着莫高窟。

  “文物保护最根本的是人。敦煌研究院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历程,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批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院长段文杰先生就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只要研究院有钱,就毫不犹豫地让年轻人去国内外的大学进修学习。”赵声良说,这种做法一直传承到现在,特别是跟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建立学术交流关系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派人出去学习,让我们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有机会接触国际敦煌学研究、文物保护领域的情况,拓展我们的视野。

6.jpg

游客在敦煌莫高窟参观

  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方面,敦煌研究院创新全院人事管理方式,获得公开招聘自主权和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全面落实承担科研课题技术人员岗位配套津贴和配套科研专项经费政策,增加年度绩效奖励额度,落实职工休假、疗休养等福利待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工资、津贴、职称、科研、住房等多个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到2019年,敦煌研究院职工总数1460人,在编职工421人,其中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75人、大学本科学历234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全院在编职工总数的83.2%。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职工中竟有100多对夫妻。每年还有年轻人不断地加入,不断地传承着坚守大漠的精神。

  赵声良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有效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热情,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扎根敦煌。

  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七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者秉持“莫高精神”,隐身大漠谱写了举世瞩目的敦煌传奇,让沉积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展示着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

  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赵声良说:“敦煌学的内涵无比广阔、内容无比丰富,仅靠敦煌研究院一家是研究不完的。因此,我们秉持开放的心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访问学者和特聘研究员,多角度、多维度解读敦煌文化的价值。”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终坚持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基础,终将学术研究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完善敦煌学学术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引领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7.jpg

游客在敦煌莫高窟参观

  赵声良透露,敦煌研究院将科学编制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的、能够引领敦煌研究院未来30年发展的《敦煌研究院总体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开展整个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整体挖掘与保护研究,建成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研究中心。

  赵声良表示,我们也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敦煌研究院能够吸引国内国外的专家学者到这儿来进行学术研究,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