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培训吸引我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百年名校浙江大学,希望能感受一下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蹭蹭名牌大学的文气。二是G20杭州峰会,想开开眼界,看看真正的国际大型会议是怎样的高规格。三是杭州,一步一风景,处处皆故事的千年古都。
由于疫情影响,最终未能在浙大校园内上一节课,但是坐了浙大的校车、戴了浙大的校徽、拿上了浙大的结业证书、在浙大校门口拍了照片,也算美美的满足了一把。
培训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院教授深厚的理论研究,使我们对节会的认知有了宏观意象。
7节理论课,有3位授课者都是站着讲完的,都不同程度用了小黑板,都特别关注授课时间,他们不拘泥于小讲台,不拘泥于命题内容,讲到动情处手舞足蹈,这便是学院派。深厚的理论、广博的知识、跳跃的思维、新奇的观点、前沿的研究,这里学术至上,其他一切形式上的东西都无关重要。复旦大学范勇鹏教授的《从“一带一路”到丝绸之路》纵览古今、横贯东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一道来,令人口舌生津。这算是我听得最入脑的一节课了。浙江大学的叶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的何教授分别以文旅招商和节会品牌推广为题,以杭州、上海文旅发展为例,以理论+成功案例的形式,生动阐述了文旅节会运营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教授们的理论课,让我第一次跳出了节会看办会,让我对节会有了宏观上的认知。我深深觉得,我们不仅要埋头干活,而还要学会抬头思考。
二是办会专家丰富的实操经验,使我们在具体筹办中“有迹可循”。
先说徐枫老师的《接待礼仪与工作沟通协调》,以现场示范的形式,直观讲授了各类礼仪规范。这些东西,这不仅用在我们的节会上,还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沟通协调,如何提高修养,都是大学问,都需要用心体会、不懈追求。再说方坚辉老师的《杭州国际会展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及做法》,以一位老会展人的身份,详细介绍了杭州会展业发展历程。他的满头银发以及对杭州会展业的如数家珍,生动刻画出了一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会展前辈形象。还有杜娟老师的《G20杭州峰会经验分享》,这算是我最入心的一节课了。办会中的加班熬夜、种种困难、各类无奈,可谓感同身受。但当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越过了一道道坎,获得了一次次成功,得到了一次次肯定,我们都是收获满满,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三是高大上的G20杭州峰会,为我们开阔眼界、开放思维提供了典型案例。
在没有见到G20杭州峰会主会场前,我的思维只停留在敦煌文博会上。等进入G20主会场,被其宏大的场面、精细的设置、高规格的打造所深深震撼。这里将国际礼仪、大国风范、中国特色融为一体。结合现场讲解和杜鹃老师的讲述,我觉得我们的眼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觉得一个G20应该学习、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办会多年,谁考量过嘉宾座椅的高度与宽度,谁注意过女士手提包该放在哪里?说真的,无论是现场参观还是经验分享,G20杭州峰会成为了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给了我们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这次培训,我有三点感悟:
一是要学点理论知识。使其支撑我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以致在具体工作中思路不跑偏,选择更科学,成效更明显。
二要有节会情怀。培训中,杭州商务局的方坚辉处长说,在西博办改革中自己把自己的单位折腾没了,但多年过去,他还是会展处长,还在讲述杭州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会展情怀。当然,还有杭州外事办的杜娟处长,从她的讲述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她对这份工作的自豪与热爱。所以,只要我们爱这个单位,爱这份事业,我们就都有一样的情怀。
三要学会积淀。每一届办会,我们不能在忙忙碌碌中随波逐流;每一次学习考察,我们不能在无拘无束中忘乎所以。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积累中成长,在沉淀中强大。
愿若干年后,你我都有故事,你我皆是专家。(省文博局综合管理处 董军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