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甘肃文旅 >

口弦是陇东地缘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日期:2019-06-27 04:06 字体:

640.webp (9).jpg

  口弦,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叫法,陇东多称口琴儿。口弦按材质可分为竹制、铁制两种。在陇东流传的口弦均为竹制,虽各县都有分布,但环县、华池、庆城以及镇原等北部山区流传较广。

  陇东口弦作为一种原始的简单乐器,是靠舌簧震动发出声音,因而这种简单的乐器在我国古代称“簧”。关于“簧”的最早文字记载散见于《诗经》,如“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等,这里所执的“簧”、鼓的“簧”,即指乐器口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簧”的产生,必然与孕育它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照此推测,陇东应是口弦的主要发祥地。

640.webp (10).jpg

  口弦是特殊时代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娱乐工具,它的娱乐性主要在于音乐功能。口弦作为一种简单的乐器,是一个单独的发音体,也只能发出一个简单声音,但是通过口腔的大小变化,唇部的型状变化,可以发出言语的声调,再做一些控制,就能获得多种音色变化。将口弦拽( 拨) 动一下,口腔再做一些复杂多样的变化,这种奇特的音响,其它乐器是完全奏不出这种效果的。

640.webp (11).jpg

  从调查情况看,陇东口弦的制作过程大体是: 将备好的竹篾削刮或打磨成长约 12 厘米、宽约 1 厘米、厚约 0.2厘米,然后在竹篾上画出“凸”字形的舌簧样子,长约9厘米,舌簧尖端留出大约 2 厘米左右,底端留出 1厘米左右。舌簧“凸”字形上部即舌簧尖端由粗到细,簧片宽不到 2 毫米;“凸”字形下部即舌簧根部呈梯形状,约 3 ~4 毫米,根部与竹篾一端连为一体,其他三面都用刀或针划挑开约一根针的缝隙,舌簧前半段厚同琴身,“凸”形上下结合部通常留一2 毫米多点的等边三角形凸起,后半段向根部渐薄。舌簧前段打孔,系一细绳( 绳扣) ,作为手拿口弦的固定装置。舌簧根部钻眼,以挽拉绳。绳从正面穿入,背面打结。拉绳及绳扣多为柔韧而有弹性的丝线合成。

640.webp (8).jpg

  陇东口弦的特点:其一,演奏方式简单。陇东所谓弹口琴儿,既不是吹,也不是弹,而是左手中指( 无名指亦可) 穿于绳扣或将丝绳缠绕于无名指上,大指和食指捏紧口弦舌簧尖端,将口弦横置于张开的口中,与双唇持平,右手顿挫拉绳( 猛拉快松) ,舌簧震动,嗡嗡的声响随之而出。其二,口弦的演奏没有固定的调式。口弦发音有其科学原理,发出来的声响似乎也可以用规范的概念去描述,但据笔者调查,口弦的演奏本曲无调,所以,只要能顿响它,再稍加变化就有好听的声音出来。口弦在陇东多为妇女玩耍之物,男人很少使用。(文/陇东学院音乐学院 王亚娟 庆阳市委 赵玉发    图/赵彦平)